非正式学习的培育策略(2)

人事培训2018-10-13王新老师

  虽然严格说起来非正式学习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术语,但按照业界一般共识,它是与正式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所谓正式学习,通常指的是该项目的要素经过设计,有明确的结构(内容模块和组织方式等)和角色、特定的学习目标,通常也有开始和截止时间。除了传统的学历和学校教育,公司内部组织的培训项目也常被视为正式学习。相反,在学校、教室、课堂之外、工作场所内部或外部随机发生的,自然存在的,未经组织的计划和安排、没有明确的教学结构的学习,都被称为非正式学习。

  从这种意义上讲,在企业中,大多数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它们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学、工作中的试验、总结反思、持续改善,员工之间的相互分享、研讨,以及教练、辅导和实践社群,等等。

  一些学者认为,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很自然的学习状态,虽然有时候人们并不认为那是在学习,但它却是学习者自发的,是真实的,甚至比正式学习更为有效(Cross, 2007)。同时,非正式学习也与个体学习、隐性知识紧密相连。基于学习的社会化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相信,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获取新信息进行知识建构,增强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更有效地采取应对行动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者自我驱动的过程,毫无疑问,既包括正式学习,也离不开非正式学习。

  在我看来,在企业中,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如同阴与阳的关系,相互依存,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学习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有时候难以分割,因此要讲究二者的平衡与和谐。举例来说,很多培训体系完备的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正式培训项目,如联想有针对新员工的入模子培训、针对新任经理的晋级培训、针对中高级管理层干部的领导力发展项目等,虽然这些正式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明确、经过设计和组织、结构化强、效果易于把握等优点,但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如与实际工作应用脱节、时效性不足、难以精准地满足每一个学习者的具体需求等。因此,一些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正式学习项目,也往往面临学习效果不佳、转化应用情况不理想等尴尬境地。对此,可以强化、补充非正式学习元素,充分发挥非正式学习具有的学习者自主驱动、按需、随时随地、自然发生等特性,弥补正式学习的不足。当然,非正式学习也存在比较随意、效果参差不齐、难以衡量等缺点。所以,在教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将非正式学习视为正式学习的补充或另外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