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改百年历史回顾(4)

医疗保险2018-11-28王新老师

  有些人想当然地断定,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使1962年后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回升发展的重要契机, 激起了全国上下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极大重视,在50年代中期出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此推开。 其实不然。虽然1965年前后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对农村医疗卫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和为农村培养三种卫生人员上;而组织巡回医疗队到农村去是逐步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巡回医疗队为农民治病并不是完全免费,而是应按当地合理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如果农民交不起医药费怎么办?当时的做法是,贫下中农出不起医药费的可以减免。减免费用,应当首先在社、队公益金中解决。社、队公益金中解决不了的,经过工作团审批,在工作团掌握的社会救济费中解决;非重点社教地区,由民政部门掌握的社会救济款内开支。换句话说,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并没有给农村医疗融资的格局带来多大变化,尽管大规模派遣城市巡回医疗队,大规模培训不脱产、半脱产的农村基础卫生员,两者都有助于降低农村医疗卫生的成本,为普及医疗融资合作铺平了道路。

中国医疗模式受联合国肯定:平均国民年龄从35飙升到68岁

  合作医疗真正在全国农村得以普及是1969年以后的事。1968年7月底,毛泽东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各大专院校,它标志着文革大规模群众运动阶段的终结。与此同时,针对当时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毛泽东作出了典型宜多,综合宜少的指示,提出要用先进的典型,来推动全国的各项工作。

  医疗融资方面的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三大法宝中最关键的法宝。有了它,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和赤脚医生才能实现低成本、广覆盖的效果;没有它,即使不缺医、不少药,也会出现看不起病的问题。七十年代,中国还不富裕,但随着合作医疗的普遍建立,赤脚医生和三级卫生网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有效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使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大幅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了1980年的68岁,婴儿死亡率也从解放前的约250‰减少到1980年的50‰以下。当时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受到了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赞誉,例如世界银行的《1993 年世界发展报告: 投资与健康》称中国当年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低收入国家是独一无二的(a unique achievement for a low-income developing country)。 中国当时的低成本、广覆盖的模式也在1978年的阿拉木图会议上受到推崇,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初级卫生服务运动的样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