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研究及思考(3)

教育动态2018-06-23李一老师

第三,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目前,工程硕士导师指导形式包括校内外“双师型”导师制、校内单导师制和校外单导师制三种。具有“双师型”导师制的工程硕士有63%,说明仍有三分之一的工程硕士无法得到校外导师的指导。工程硕士对导师指导各题项满意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校内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对职业标准的熟悉程度、校内导师和行业人员共同指导、校外导师的指导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合作形式。显然,工程硕士对校外导师满意率较低。因此,“双师型”导师制度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真正了解工程实践的教师不到20%,对工程类教师的筛选和管理仍需加强。

第四,合作培养单位参与度不够。合作培养单位参与度对整体教育质量的影响虽然显著,但这些单位在参与招生、授课、实践指导和学位论文这四个环节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在38.3%~61%范围浮动。学生对合作培养单位参与度的评价低于对课程、实践和导师指导环节的评价。这反映出合作培养单位在高校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合作培养单位在参与招生、授课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时并不能实现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整体水平比较低,没有发挥好工程界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作用。

2.工程硕士对学习结果的感知

第一,学生在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感知不明显。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与学生能力提升呈中性相关,71.7%的工程硕士通过工程类专业学位的学习获得了显著的能力提升,如团队协作能力(80.3%)、分析能力(76.9%)和动手能力(75%)。但创新能力(56.9%)和国际视野(47.1%)满意率比较低,说明这两种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中提升较小,反映了培养单位对于工程硕士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可能存在误区,不自觉地将工程硕士矮化、低化,认为工程硕士只要实践能力有提高就达到要求了,反而无视了硕士层次研究生的基本学术性、拓展国际视野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创新研究的要求。

第二,工程硕士专业的社会需求符合度和专业忠诚度不理想。调查显示:专业与就业的相关度满意率很高(85.8%),但学生对专业学位的忠诚度比工作相关度低了八个百分点,这可能受到了学校品牌效应等因素的影响。44.8%的工程硕士认为专业学位的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发现自身能力与工作需求的能力不匹配。

思考与建议

1.重新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职业性、前沿性和工程综合性协调发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