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构成起码有两个方面:一要有过硬的质量,这是树立品牌的基础。二要有很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知名度的扩大、美誉度的提高,都离不开“吆喝”。这又是一个媒介的时代,仅靠传统的吆喝,很难达到树立品牌的效果。因此,要注重借力社会媒体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播,要创办好、运行好自己的媒体,面向海内外进行科学的传播。但面临两个难题:一是社会媒体往往不按照大学的意愿进行传播。大学期望让社会知道的,社会媒体不感兴趣。而社会媒体感兴趣的,大学有时觉得不需要、甚至是反向的。二是大学办的媒体影响力、传播力有限,不仅面向社会上发不出声音,而且对校内也难以覆盖、作用甚微。
@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传统的中国大学信奉实干兴校,不注重自我包装和学校品牌的推广。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只要产品好,就不愁没销路。这种论调与时下流行的“内容为王”可谓异曲同工,也与多数大学的理念不谋而合。然而,在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任何信息都可同步传播到世界的互联网时代,酿得“好酒”却不会吆喝的人,实际成了失语的被言说者,不但自身形象完全取决于他人口碑,而且一旦遭遇形象危机,将面临极为被动的局面。中国大学需要转变理念,变过去的被外界言说、被他人塑造,到主动出击,通过官方网站等多种手段,形成权威可信的媒体方阵,在凸显本校实力与特色的同时,放大自己的声音,打造本校的形象。
@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如今教育市场竞争激烈,重点高校为了争取优质生源,越来越重视面向中学开展体系化的各种“请进来”“走出去”活动,甚至对各省高考状元等尖子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不仅本科招生如此,硕士招生也常常以夏令营等方式面向本科生开展活动。一方面,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以留学生数量为重要标志的国际化水平早已是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压力和动力。重点高校的“酒香”使其名声在外,但与教师、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帮助中学生真切感知本校、增强选择意愿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重点高校的“酒”如果不经常性酝酿和维护,其香气也可能越来越淡、越来越远离生源的视线。高校必须会“吆喝”是必然的,但需要防止的是恶性竞争的 “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