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校的开学,对休息了一个假期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记者发现,往常有些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分,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方有的学生每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装,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学习。
学习需求“仪式感”吗?或许需求,但我觉得需求“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所写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绚烂开放,我必需把各种感官都发动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干够入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仪式感”,固然它看起来比拟朴素。
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所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我觉得这是在逃避学习。
当然,大学生学习前营造“仪式感”,也可能由于被理想条件胁迫。特别是电子设备与挪动互联网的提高,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坚持温习状态,成心不带手机,或者痛快停掉流量。
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气,但习气一定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气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而且,习气常常是工作所迫,与罗曼蒂克式的“仪式感”完整搭不上边。比方为了写论文,若非作者藏书够多,否则只能去图书馆。
社会经济程度的进步,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追求个性化,少了率领家庭走出贫穷的道德压力,更注重自我感受。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是完整不可想象的。他们多数人考大学的独一目的就是脱离乡村,端上“铁饭碗”,除了争分夺秒的学习,恐怕没有心情去改善外在形象。无疑,时期给了大学生追求学习“仪式感”的条件。
但我还是想说,读书学习需求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外表花心机——一个真正酷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应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容你慢吞吞地扑粉化装营造一个“仪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