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感觉自己上了个“假大学”?

教育动态2019-06-15王新老师

新学期开始,和以前一样,不少学生经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很多人开始了六级备考的征程,微信朋友圈、QQ状态中“晒”出了各种打卡、各种誓 言、各种小目标,似乎要让他人给做个见证似的。但是,以我的经历来看,多数人很难坚持到最后,一开始的热血沸腾,很快会被素日散漫、自在的大学生活消解, 最后只能“啪啪打脸”,完成目标的是少数。

作为老师,我们都会诲人不倦地给学生一些倡议,比方,要做好方案、管理好时间;要严厉要 求本人、增强自律;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些社会上普遍众多的“胜利学”道理,从教师的嘴里说出来,就跟谬误似的,一试就灵。但是,对很多信誓旦旦的 学生而言,这些“胜利规律”他们压根儿做不到,由于自我约束才能太差而败下阵来的学生太多。我们似乎都疏忽了一个真正的逻辑起点,即,你是随大流而去,还 是打心底真的想要经过考试?你要考过的愿望有多激烈,能否每天都有没吃饭的那种“饥饿感”?

其实,大学里有不少人都在自觉地过着自 己可能并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有些学生启齿跟我说,“我妈让我好好学习,打好英语根底,未来考研或出国”,“我爸说了,假如这次过了六级,就怎样怎样 样”。那些张口闭口夹带着“我爸”、“我妈”的学生,总给我一种还没“断奶”的觉得。当然,有目的总比没有好,只是,并非发自内心想要的目的,能否坚持到 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酷爱动身,听起来觉得是一碗“鸡汤”。但,事实确实如此。有个学生,刚上大一时,就立志要做口译员,曾 向我咨询过备考口译的办法。事实上,每个来找我咨询的学生,我的答案都一样:你每天至少都要坚持3个小时的练习。在我看来,有些学生仅仅是咨询而已,并不 会付出行动,由于那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目的,只是考试任务,或者说,他想要达成这个目的的愿望,还缺一种“如饥似渴”的激烈感,“想要”、“非常想 要”和“万分想要”的结果导向是不同的。而她,真的做到了。4年大学生活,她朋友圈里每天发布的状态简直都在反复一件事——看书、做笔记、做练习,寒暑假 也没闲着,去上海报了个培训班,白昼上课,晚上就住在培训班的宿舍,后来终于考上了上海某大学翻译专业的研讨生。上个学期,她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帮企业做口 译、和外国人的合影。某一次,她还给上海某个区政府的指导做了回交替传译。能够说,她离本人的职业目的越来越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