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洛说: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SEER(美国“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基于环境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多门功课的成绩;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与美国博物学家阿加西斯(Agassiz)的名言“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不谋而合。
《月亮读书》的作者铁头,他的父母经常会带他回农村老家,这让他和自然亲近,令他富有灵气且才思敏捷。他在《月亮读书》中写道:“我吻过太阳/你肯定不信/阳光吻过我/你信了。”“小草破土有洪荒之力/怎么弄都死不了”。他在7岁的时候,还写了这样的诗句“……我和大树/只能听从/大自然的安排。”
没有灵性就没有想象力。向自然学习的孩子,想象力也会源源不断。
想象力经济时代,向自然学习,将成为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新功课。
想象力三大思维源泉——科学、艺术和古文化
低级脑细胞负责具体信息加工,高级脑细胞负责美感、共情、共鸣等功能。——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彭凯平著
想象力拯救世界。——摘自《水木科幻文库》
培养想象力并非要抛弃知识,而是相反,需要更多元、更丰富、更深远的知识集群。因为,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网中,哪些知识是应该人人具备的,对想象力有益,同时又能有效地平衡胡思乱想的呢?遍寻知识分类之后,我发现有三个知识体系对于想象力起着非常的作用,需要特别下功夫去学习,这就是:科学、艺术和古文化。
提出了“证伪主义”的波普尔,在科学认识上刷新了人类的认识:敢于批判性思维,不断被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这和传统的科学认知“科学是经验积累的产物,被证明或者被无数次重复验证的科学理论就是永远正确的”,很不一样。
艺术,作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时空。有了它,人类可以无止境地向着无限美丽的世界前进。
历经多少世纪而留存下来的古文化,蕴含着需要想象力才能充分挖掘的惊人智慧和秘密,它是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科学美国人》的资深记者霍根,曾在他的著作《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描写到,不少思维活跃的美国前沿科学家都是人类学和古文化的爱好者。他们研究的科学决然不是宗教,但是,他们比任何人都敏感于那些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和宗教,并从中大量汲取了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