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十年磨一剑”

教育动态2018-12-04王新老师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经过9年时间发展,已培养四届毕业生共3500余名,其中65%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到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级的大学深造。

日前,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山东大学承办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上,拔尖计划成果令与会者振奋,“钱学森之问”逐渐拨云见日。但剩余35%和90%的差距却也不禁让人深思:我国的拔尖人才与世界顶级人才的差距还有多远?“钱学森之问”还将如何进一步破冰?追赶世界人才“领跑”之路又将如何继往开来?

拔尖人才有无“标配”特质

“拔尖学生的资质是天然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教育者的角色和任务又是什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密歇根大学教授布莱恩·科波拉强有力的发问,问到了每个教育者甚或每个受众的心里:怎样的特质才是拔尖人才的“标配”?唯分数,还是唯某一领域的潜质?

“我原本是一名专业象棋手,上大学之前,除了下象棋,其他什么也不做,我甚至完全不了解数学究竟是什么。但当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进行一系列数学课程学习后,才真正感受到数学是多么生动有趣。”度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彼得·萨纳克教授认为,是大学教育经历使其形成了自己的数学观。

学生在还未接触最基本的原理之前,又怎知自己对此学科有无志趣和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评选委员会在遴选本科生时并不十分注重所谓的“一维”学生,比如数学天才、物理天才等,而是寻找全面发展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每年都有许多非常完美的SAT考霸申报普林斯顿大学,但录取率却很低。考试仅是一个指标,却并非唯一指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千人教授罗忠敬院士强调,高校招有潜力学生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的人”,“全面”则包括成绩、科学、艺术修养及社会服务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