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十年磨一剑”(2)

教育动态2018-12-04李一老师

人才的成长不仅要关注其学校成绩,他们的课外活动情况、领导力等全面素质才是人才之所以为人才的重要因素。或许也正是得益于此,彼得·萨纳克才得以由专业象棋手成功“转型”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

在芝加哥大学,招收拔尖学生的标准就是“有趣”;耶鲁大学的标准是“服务社会”。而至于什么叫“有趣”,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素质等,则自有其各自的“独门秘诀”或是测试评估体系。

没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怎知潜在的“小宇宙”不能爆发“洪荒之力”?“在选拔标准上,要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张大良指出,拔尖人才的选拔不以分数定高下,不以单一才智为标准,或可为拔尖计划更好地吸纳人才广开言路。

拔尖人才需要怎样的土壤

“实际上,人才培养在招生阶段就已经开始了。”罗忠敬院士认为,人才获得培养的机遇不应受到教育背景、资源,甚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对于拔尖人才“后备种子”的选拔,如何实现多元化?到底怎样才能最大限度“选贤举能”?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科研领域不断传来喜讯,多个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其中,本科生刘玲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了论文。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变化的过程。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在拔尖人才项目中实行低年级统一培养、高年级通过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和本科生科研自然分流的办法遴选拔尖学生:低年级统一完成基础专业课程,并在大一期末时根据成绩和学生意愿,选出30-40人作为初选学生,之后每学期根据授课老师评价、实验课表现、学业成绩及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动态选拔优秀学生,在大二结束时确定最终学生名单。此种遴选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意愿,使拔尖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而自然成长,也为他们之后的自主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拔尖计划”实施之初,在学生选拔方式上,参与高校即以多元化模式,将“选才”与“鉴才”相结合,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慎重分流,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减少功利、重在长远。

也正如北京大学数科学院学生严堃所说的那样:“当我置身北大,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尊重——不仅仅是兴趣抑或喜爱。面对如此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高手,心底的热情和倔劲儿开始沸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