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闭幕 中外学者纵论古今(3)

教育动态2018-08-31才子老师

  17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18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了。经过中国人民10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1949年以来将近70年的奋斗,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现实的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学家的聚焦点从现实的中国转到历史的中国,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与会专家的普遍观点。

  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话语权从来都是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胡德坤对记者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以往的会议多在发达国家举行,此次在中国举行,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是中国崛起的表现、中国魅力的展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学科发展和中国史学会影响力扩大的结果。”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历史学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在理论、范式、研究手段和学科体系等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崭新面貌:断代史与专门史研究不断深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孕育出新;区域社会史、新文化史以及生态史、心理史等不断拓宽史学研究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看来,这种发展和进步表现在史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徽州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晚清与民国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中华大典》的编纂等大型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项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博采众长,让中国故事更精彩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此次大会,中国价值的国际表达、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将得到更为广泛的理解,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将得到更为积极的尊重。借助这个舞台可以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声音。”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介绍。

  博采众长,让中国故事更精彩,是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史学家的心愿和共识。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主编王学典强调:“中国史学家要想在国际社会有话语权,必须要关心和理解别人的话题。只有了解世界,才能进而为世界提供有价值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才能具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国际史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正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以全球史、跨国史等不同的研究范式分析和阐释世界历史。中国史学工作者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将付诸实践。

  参加过第19届国际史学大会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些研究型论文开始突破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彰显中国史学特色。当然,建构中国特色的史学话语体系,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