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难后易、突出重点
攻坚拔寨,切实瞄准最贫困区域,确保最贫困的村组得到优先扶持,让最贫困群众优先受益,使扶贫项目真正体现“雪中送炭”,避免“锦上添花”。区别不同类型的贫困区域和贫困村,区别坝区和山区、区别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特别贫困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扶贫开发工作标准和帮扶措施,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贫困的村社和最需要帮扶的人群。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具备开发条件的村,要着重加大产业开发和生计建设;对发展基础差、经济落后的村,要着重抓好基础条件的改善;对因灾返贫的村,要突出防灾减灾工作;对地处偏远,基础设施难以解决的村,实施易地扶贫。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有的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扶贫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分类施策。
插花分散安置边远高寒特困山区特困户。这些贫困群众几乎都失去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口粮欠缺而且自我积累能力差,全靠外出务工挣点收入。这部分适宜异地扶贫开发或插花分散安置,原居住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依托迁入地的资源优势,较好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脱贫目标。对那部分不宜搬迁的农户,应帮助他们提高增加单产能力,发展种养业,解决吃饭问题,逐步增加积累,改善居住条件。对人多地少,有剩余劳动力的农户,通过政府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走出去。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当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所有的土地资源已承包到户,连宅基地都要靠政府征收,根本没有闲置地可以开垦用于集中安置。因此实施异地扶贫安置办法虽好,但盐津境内不适用:很难找到合适的安置地用于集中安置,同时集中异地安置了,他们离自己的土地遥远,耕种投资太大,安置地就连种几棵菜的土地都没有,生活极为不便,也没有办法给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农民自主选择安置地自行搬迁——部分成了城市人口后的原居住地承包的土地和所建的房屋已经闲置,可以考虑联系双方自行协商议定,用以解决安置失去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政府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以奖代补补贴,实施插花分散安置。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鼓励其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其自行自费搬迁后可按一定标准实行以奖代补给予补贴,实现插花分散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