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扶贫难度急剧加大,返贫率高
生活在基础设施薄弱无法保障的地方,扶贫成本急剧加大。这些地方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平均返贫率在15%-25%,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政府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扶贫开发主体单一。同时由于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缺乏起码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发展的难度较大。已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于标准低,温饱尚不稳定,遇到自然灾害和疾病,马上就会返贫。
(五)扶贫成本高,项目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较大
精准扶贫对象主要在远离干线公路的深山区,扶贫工作量大而且辛苦,短期内扶贫效益不明显。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越是贫困的地区需要建设的项目越多,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需要群众个人自筹的资金也就相对较多,但是县财政十分困难,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支持发展的配套资金和农民自我投入极为有限,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
(六)疾病、伤残、智障、胆怯、子女上学成为贫困的重要原因
盐津县农民还有少部分交不起“新合款”,享受不到“新农合”政策的优惠、减免。又远离公路、远离医院,医药费用高,生病无钱医治,大部分采取的态度是“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对于大病,即使政府补助一部份,一般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由于远离集镇、远离学校,在寄宿制不完善的地方存在适龄儿童上学难,上中学大学更难。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到大就生活在与世隔绝封闭式的环境里,导致综合素质低,见识少,思想单纯,容易满足,无主见,胆小怕事,也容易上当受骗,利益受到侵害不也敢声张。有了困难不敢去找政府帮助。
(七)享受不到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方面是公民应该尽享的公共资源。但在贫困地区,对这些公共资源的享受却差别很大。公路沿线、矮山河谷、集镇附近的农户可以轻松或无偿享受水、电、路等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可边远地区的农户要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即使政府补助一部份,也还需要受益农民自筹资金、投工出料,还要向已享受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的农户支付一定的搭线费,土地占用费、青苗损失费等等,才能让你在他们的地盘上接线,极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