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步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无疑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八九千万人脱贫已不现实。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的盐津县而言,贫困成为盐津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全县村组公路不通的社有333个,通路不通车的社有709个,农网改造还有2802户未实施,其中不通电的农户1383户,不通自来水的农户有12750户,其中饮用水困难的农户5570户。深究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八大方面。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扶贫投入不足
贫困村农业基础条件差,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可靠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一产链条断档多,投入不断加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弱,二产刚刚起步,经济贡献率低,三产有待开发,缺乏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财政收入困难,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持续发展后劲乏力。收入层次低、总量小,持续力不强,增收缓慢的问题长期存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结构失衡,收入稳定性差。
(二)贫困程度深,文明程度低,收入微薄
到底,人均纯收入2300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9.418万人,占全县34万农业人口的28%。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近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近9%,主要分布在山大沟深,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边远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开发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
(三)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没有发展思路
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扶素质普遍较低,人均受教育不足5年,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靠自身发展难以脱贫,智力扶贫任重而道远。因此认为读书无用,种地不如外出打工,不知何为商品经济。认为农耕为本,听天由命,思想消极悲观,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能力走出深山沟,接受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