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庆也学理论,可他不是食而不化,而是学而悟之,悟而用之。所以,在他谈教育理论的时候,总让人感到其中有大教育家的思想,更有属于自己的“赵氏”语系。
他特别擅长用“打比方”的方式将教育理论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与阐释,并把现实化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智慧,让人听来如沐春风又了然明悟。比如他把学校发展比喻成“滚雪球”,要滚得又快又大又圆。雪球的速度要滚得快,就好比学校发展要聚焦重点的、关键的、有价值的工作,减少无用功和无谓的损耗,即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雪球的形状要滚得圆,就好比学校的发展要注重全面性、均衡性,不能只注重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或者片面地理解学校的特色发展,把时间、精力只是集中在了某个方面,滚来滚去滚出了一个残体。究其原因,是没有按教育规律办事所致。雪球的体积要滚得大,就好比学校各项工作要安排得当、措施得力、管理到位,提高质量和水平。这里谈的则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问题。除此之外,赵校长还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教师发展“挑担子”理论、家长发展“做营销”理论、学生发展“配套餐 ”理论。
这样的“打比方”,与古人的“比物丑类”有异曲同工之妙。活泼有趣的语言深层,是对教育理论入木三分的透彻解析,亦是对学校发展及工作的“道”“术”兼备的智慧谋划。其治校之道的雄才大略,便于谈笑之间彰然无遗矣。
行而有成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者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那半个是曾国藩。我佩服曾国藩,对孔子和王阳明,更是崇拜有加。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并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真是绝妙之至。
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赵福庆进一步提出了智行合一。他认为,拥有智慧不只具有超越知识的价值,还要有行走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章给人们的启示。马谡饱读兵法,以至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谈起战略战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是,他这些知识在守街亭时都没有派上用场,以至失守而被斩。而诸葛亮不但读兵法之书,而且将书本的知识化成了自己的智慧,因时因地因人而变,不但总结出战争之术,更晓透了战略之道,所以,才有了百战不殆的智慧与神奇。
赵福庆,不但大量阅读了中外教育名著,而且其言其文也具有理论的光华与智慧的张力。更重要的是,他将智慧投注于行,实现了行而有成与智行合一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