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体、力度最大的公车改革(3)

政策改革2018-11-28三水老师

  至于落实问题,的确存在一些障碍,难度最主要在地方。根据方案的划分,副部级以下都要取消一般的公务用车。但同时,方案也明确,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这一弹性考虑到各地具体情况,寻求改革最快落实而不变味的途径。

  接下来首先要做的是,各省要出台具体的细化方案。中央和地方情况有所差别,这一差别如何得到保证,使得方案既能满足地方实际情况又能落实改革,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

  叶青:目前只有方案和指导意见公布,而配套的措施,我认为后续会很快出来。这一配套措施,可能会由中央机关来制定,地方沿用;也可能是各地纪委来制定,但不管谁制定,在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严厉的规定之下,应该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目前看,有几个问题比较敏感。第一,官员会不会拿超标车补,这在审计、财政等监督制度里应该得以体现;其二,公车取消后,有的人可能会找企业借车,我称之为私车公用,应该在制度建设上对这一情况加以防范。

各自为政难以持续

  日报:公车改革是为了杜绝车轮上的腐败,前提应该是不要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公车改革中涉及到公务员的自身利益,如何保障不影响公务人员的工作心态和效率?

  王锡锌:首先,中国公务员的心态本身是需要调整的,过去官民关系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现在公务员本身需要调整。第二,信息越来越公开,民众监督权、知情权等意识越来越强,这也构成了对公权力的制约。第三,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非不考虑公务员的实际需要,未来将采用车补,或者用车的社会化等方式来满足必要需求,因此,公车改革对公务活动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竹立家:我认为,后续还有措施或手续来规避可能出现的这类问题。在组织制度、绩效考核等方面加以规定。大部分官员对公车改革还是拥护的,个别官员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和行为,也会有应对的措施。

  日报:回顾我国公车改革20年,在杭州、广东等多地均有试点,但最终多以搁浅告终。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就引发热议,由此出现了2004年前后的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但依然没有取得好的成果。在你看来,过去20年的公车改革,哪些经验值得本轮改革引以为鉴?

  王锡锌:这次公车改革与过去完全不同,过去试点主要是地方的自主行为。但全国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地方试点是局域性的,改革成果可能反弹,改革的标准也难以统一并推广。事实上,地方公车改革的成功经验比较少,最主要问题就是地方存在孤岛效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