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社会化不足导致的相关技能的自我准备不充分是新员工入职管理困难的一大来源。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主体,但在全球价值链中却扮演着生产车间的角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通过压低劳动力成本换取微薄利润,即所谓的竞次(Race to the bottom)。企业需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以保障自身的生存,从而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以组织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希望以最低的成本雇佣到最合适的员工,以达成最大经济效益,用看待工具的眼光冰冷地对待员工。
同时,企业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能够给企业带来现实且具体利益的客户身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调整工作内容与管理方向,重视外部客户而忽略了内部员工管理,在员工关系研究及管理方面所下的功夫可谓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建立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缺乏企业关注的情况下,新员工无法从组织外人顺利转变为组织内人,那么大量离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理论上如果能够从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他我为中心,那么员工和企业将形成良好的员工关系,这对员工和企业都有好处。员工和企业比较而言,员工是弱者,企业是强者。弱者显然有调整的必要性,只有自我进行调整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强者面临着新的形势也有调整的空间,考虑员工的需求是具有超前眼光的企业家们应做出的行为选择。无论是强者或弱者,了解到社会化不足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或许更能够为彼此间换位思考提供思想空间。
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而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最初是从原生家庭开始的。作为一个人最初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因素、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等因素相交织,塑造着个体的性格与能力,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影响个体未来的职业走向。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我们面临的新员工社会化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于原生家庭。
首先,社会环境变革影响家庭教育。中国经济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之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个体的思想处在混沌不清状态,对于自我和未来没有清晰的认知,处在一种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因此当这样的个体组成家庭时,父母本身存在的不足导致其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孩子成为新员工时便缺失相应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