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的习俗从古到今一直沿袭到现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除夕之夜的“谈心会”
守岁习俗兴起于晋代,又称“熬年”。人们在除夕夜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1600多年过去,蜡烛或油灯早就不需要了,但人们守岁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守岁,让人们在浓浓的亲情中体会节日的喜庆,共同辞旧迎新。
始于晋代的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
关于守岁的传说有两个,一说是为了对抗“年兽”,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闲聊壮胆,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度过这一夜。另一说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嫁给“灶王爷”的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上天给百姓取吃的,除夕这天晚上回到人间来,家家户户守岁是为了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不只是个迎接新年的仪式,还让人懂得珍惜年华,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压岁:镇恶驱邪保平安
压岁,又称压祟,其含义在于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在民间有许多流传形式,最普遍的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辟邪品,是小孩身上带的护身符。
现在春节,长者也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寄托着长辈愿晚辈在新的一年里“连连高升”的期盼。
祭祀:神灵先祖要孝敬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忘祭神和祭祖,春节也不例外。
春节的祭祀活动,从腊月廿三祭灶神那天就算正式开始了。
灶神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再就是迎财神。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文财神赵公元帅赵公明,黑面浓须,骑黑虎,持元宝;武财神则是关公。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