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在方案中如此绘就一流大学建设蓝图:到2020年,将北大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0年,学校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48年,学校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主流学科全面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一旦戴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之精英与明日之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谢冕说,从上个世纪末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社会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播撒文明的种子。
变革的基因早早在北大的文化中撒下了执着的种子。
1917年1月4日,隆冬季节,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停了下来。这时,伫立着的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向马车鞠躬致敬。不承想,新校长竟然走下马车,摘下礼帽,向工友们鞠躬回礼。蔡元培向“短衣帮”的工友们回礼,这在当时无疑是开风气之先。
作为新任校长,蔡元培漫步在旭日晨光里,决心在这里发动一场革命。“延揽人才、清除积弊”,是首要的事。“大学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蔡元培选聘教师,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学术造诣,在这个神圣的标准之外,不曾有第二个标准。在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新人旧人,各安其位,传为佳话。
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章士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这些名字属于那个群星闪烁、交相辉映的时代,他们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而群星围绕着北大这条灿烁的“星轨”。各派人物异彩纷呈,各种思想火花迸溅,各类角色各得其所。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不拘一格纳人才。一百多年后,“近者悦,远者来”是北京大学秉承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既能把一流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更好发展。截至2017年底,北大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还有25位教师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多位教师获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等国家相关科学院院士荣誉。
1917年,景山附近落成了一座新的西洋式建筑,这便是新的北大校舍“沙滩红楼”。这里变成一所“人人都可以进去的”大学。蔡元培在改革原有的招生制度之余,更向社会开放大学之门,鼓励非北大学生前来旁听。当时在京津一带居住的中小学教师、政府公务员、报社从业者乃至失业青年,都慕名前来听课,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坐在课堂上,若是教室满员,就站在窗下或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