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优势,但教师往往不明白自己的优势,这需要进行主题发掘。比如,思明区前埔南区小学汪雅风的科学课很开放,学生很会自主管理,纳入“小策略”项目后,录制了《这样当材料员》《这样当记录员》等8节视频,形成了一套《自主课堂操作手册》。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林秋娟介绍,这类成果更大的挑战是“课程意识”,只有追问一下,也许就会有成果,比如对于“班级管理”优秀的老师,追问“班委怎么培养?”“班级怎么布置?”进而形成“班干部培养8法”等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能追问出“课堂12种情境和对话艺术”“课堂时间管理8法”。
每个人都有本职工作,这个过程性也可以开发出课程,演武二小叶伟敏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将课桌整理、站队跑操等具体的小事录制出一本《小学生好行为》的码书,他的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方式。
“将常态工作当成成果开发,做到一定数量时,课程自然出现了。”施玉昌说。
名师代表当地更高水平,名师工作室是很好的开发团队,厦门市松柏幼儿园的朱晓梅园长是福建省教学名师,在故事学习方面很有研究。基于“小策略”研究,“朱晓梅名师工作室”正开发一套分别面向小朋友、家长和教师的“故事——打开成长的窗口”系列课程:“点点故事会”“我们这样亲子阅读”和“故事活动的N个策略”。名师工作室变成了“创客工厂”。
单位优势也可以开发,厦门市华侨幼儿园幼儿社团搞得很好,于是有了社团课程,多多老师负责“华幼TV”,她先给小朋友开发“我是TV小能手”课程,后给家长开发“家长必读”课程,一套别样的“华幼TV”幼儿园课程生成。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郑志生介绍,互联网技术给学校的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除了优势课程,也可以将《文化手册》《项目课程》等开发为码书,一起进入互联网世界。
“小策略+互联网”催生教育科研的“思明模式”
施玉昌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工具,创造了一个“虚拟+现实”的崭新空间:以“视频”为代表的可视技术、以二维码为代表的链接技术、以码书为代表的全景阅读技术,为研究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几年前,在开展“小策略”项目研究时,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意识到,“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的互联网趋势,便尝试着把教师实践经验、名师专业成果、学校科研成果,进行再开发,线上、线下融合,形成开发与运用的新通道。
目前,思明区“小策略”项目已开发出40多门课程,形成思明区“课程菜单”,这个菜单 “有老师、有课程、有平台”,再加上主管部门的参与,一种“私人订制”的服务正在形成。教育科研真“落地”、快乐学习就“扫码”,这也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
郑志生认为,“私人订制”“智能学习”是一种趋势,“课程+人+平台+制度”形成“互联网+”的学习生态,给学习者带来了方便,也给课程开发者带来新动力,课程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进入一个不断迭代的循环,最终沉淀出品牌,也会沉淀出一批专家型品牌老师,思明区在创造一种多赢的可能。
厦门市思明区教育部门领导表示,“小策略”是一种研究方法,代表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和实施路径;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创造了一个无穷大的交互空间。“小策略项目”完成成果的二次加工,将成果融入“互联网”世界。这一研究的方式转变,呈现出教育科研成果传播的可视化、移动化和情景化,给学习者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会与当下的慕课、翻转课堂相呼应,创造出属于思明区自己的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