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作家或许是天才,但写手可以教出来

教育动态2018-06-22李天扬老师

教育界曾流传着学生的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上海小学生作文赛查出40篇抄袭。一篇作文写自己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悼念活动的感受:“那一刻,我也在默哀中泪流满面!”实际上那年这名学生刚满1岁。可见,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老师其实也发愁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是大量阅读,仿写习作,还是任学生随意发挥,好像这些做法都有拥护者。

还有一些家长疑问,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却写不好作文?写文章的能力是天生的吗?怎样帮助孩子能看会写?给孩子报辅导班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吗?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如果好文章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日前,著名阅读推广人、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副社长王林接受记者采访,道出了他眼中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让孩子写出好文章的秘诀。

阅读与写作不是一对因果关系

很多家长纠结于孩子看书很多,却下笔无神,内容干巴巴。对此,王林的看法是,阅读与写作不是天然的因果关系。一方面,两者的目的不同,阅读背后的动机往往是求知、娱乐抑或根本没什么明确目的。而写作尤其是命题作文,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即写出自己的观点、感想、感受。换句话说,阅读是习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读得多不一定写得好,但读得少一定不会写得好。另一方面,两者的方向不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读书,读懂了就写出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广泛吸收营养,潜移默化地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不只是写,而是读与行、读与思相结合,最后长出写作之花。”王琳说,其中涉及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才成就了写作。诸如“某本书改变我的一生”等说法,并不是很可靠的,因为这种经验无法迁移。某种程度上,写作是极具原创性的劳动,和绘画、音乐天才一样,都不是教出来的,是被点燃的。我国作家莫言看到福克纳的一篇文章,被其中的“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状态”所触动。他以前觉得自己的家乡事不值一提,但福克纳却以家乡为核,写了很多优秀作品。所以,莫言笔下的高密就像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镇一样,都在源源不断地为作家输送营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