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道德行为普遍表现良好(3)

教育动态2018-06-10才子老师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道德判断理性上,1/3左右的12岁(六年级,32.49%)和13岁(初一,31.62%)儿童无法对两难道德情境做出确定性道德判断,处于道德判断的矛盾期或者过渡期。

在“肯定性”道德推理判断(应该做……的理由)中,整体上,个人功利的判断理由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超越规范的后习俗阶段的道德判断呈现下降趋势。10岁儿童在追求普遍价值、可以打破规范、个体功利、“好孩子”定向和普遍价值至上的判断理由分化不明显,11岁的儿童相对集中在“遵守普遍的社会习俗,可以打破社会规范”和个人功利的道德推理判断理由上,前者更为普遍;12—13岁处于个体功利、习俗与后习俗多元道德判断理由的纠结中,到高中阶段明确集中在个体功利与超越不合理规范的两种倾向,个体功利更为普遍。在“否定性”道德推理判断(不应该做……的理由)中,中国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规范认同倾向,普遍以是否遵守法律和规则为道德判断的理由。

在行动理由上,儿童普遍把主流的社会观念或者规范作为行动的理由。相对而言,更多小学儿童将个体功利(如是否得到表扬)作为行动理由,初中儿童更多把道德榜样(如榜样人物这样做过或者说过)作为行动理由,更多高中生把社会规范当作行动的理由。

4.中国儿童在道德行为上普遍表现良好,普遍的家庭感恩回报行为较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7.77%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能经常感恩回报,虽然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小幅下滑,但差异不显著。

85.36%的儿童能做到诚信自律,“拿到多找的钱”时会还回去,但选择这样做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到18岁减少到75.70%。

68.61%的儿童会主动提醒同伴的错误,但这样做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到17岁降到最低点58.77%。

55.12%的儿童通常不会在公共场所因一己之私违反规则,有这种表现的人数整体上呈现浅U型的状况,有随年龄增长上升趋势,在六年级(12岁)到九年级(16岁)间处于低谷。

45.68%的儿童在看到弱势者陷入困境时会施以援手,并在必要时寻求周围人的帮助;选择这样做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处于“想制止但不敢,怕惹麻烦”情境中的人数持续上升,17岁达到最高的36.56%。

(二)儿童道德发展在性别、家庭生活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区域分布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