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工作的理念变革与实践探索(5)

教育动态2018-12-21王新老师

当然,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各类数据的搜集是工作的需要,能够为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但对于个人而言,他们会认为有“第三只眼”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一举一动,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可能带来的对个人隐私的威胁,并由此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其实,即使没有互联网,为了工作的需要,学生工作也需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一些详尽个人信息。可以说,大数据对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不利影响并非大数据本身的缺陷,而是滥用大数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个人信息本身,而是如何做好对所收集到的大学生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学生工作者要避免陷入数据依赖的境地

大数据的优势毋庸置疑,给人们生活、工作与思维带来的巨大变革显而易见,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数据无所不能的错觉,夸大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事物被数据化,人们就会有目的地收集更多的数据,而对于数据的局限性,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数据并不总是客观的,分析也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具有误导性,更有甚者,有些数据根本就不能反映事物本身的特征。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学生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过程中,要明确大数据只是观察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避免陷入数据依赖和盲目崇拜的境地。利用大数据对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分析、研判更具复杂性,也需更加谨慎应用分析结果,不可盲目信任数据的力量和潜能。

2.学生工作者要防止学生数据被滥用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主要源于它的再利用。因此,数据拥有者确保数据的安全是当务之急。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掌握着学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其中很多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隐私的,如心理异常的学生,如果信息泄露,就会为其招致同学异样的眼光,由此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为此,学生工作者要增强对学生数据的保密意识,不能随意传播,如因工作需要确需共享数据的,要签订保密协议,数据使用者要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些敏感的数据必要时还要告知学生,得到许可。

对于学校而言,无论是大学生信息的收集,还是使用范围和权限,都要设立规章加以保障,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各高校还要规范大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流程,层层监管,在技术操作上确保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对于涉及大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保密制度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一些敏感数据的使用,要规定数据使用者应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规避或者减轻潜在伤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