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和非虚构间寻找历史真相(2)

教育动态2018-12-05王华老师

普费弗伯格希望他可以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基尼利答应了。

修改权交给“辛德勒幸存者”

联系和采访历史见证者的过程无疑充满了挑战。即便有普费弗伯格帮忙,即便幸存者希望将这段历史灾难呈现给世人,但面对基尼利这位“非犹太裔”的作家,仍有许多人很难敞开心扉。经过沟通,基尼利答应小说成稿后交由他们修改。于是,散居在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奥地利、美国、阿根廷、巴西等7个国家的50多位幸存者逐渐将那段深藏于心的见闻和心路讲述出来;普费弗伯格更是陪着基尼利实地探访了许多原址,联系了奥斯卡·辛德勒的朋友,收集了关于辛德勒的大量信息。

“辛德勒幸存者”后来也确实对文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甚至连街道名称也做了细致的校正。基尼利明白,他们这种严肃的做法都源自希望将那段历史真实地传达出去,希望这部小说有足够的说服力和真实性,成为一部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作品,而不是仅仅供人消遣的读物。

但作为作家的基尼利也深知:真相只可接近,永无抵达的可能。与之对话的吴琦也提到:一旦有文字涉入或出现特定的叙事视角,历史真相就会发生扭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视角,这本身也是件很自然的事”。

事实上,历史虽由无数真相组成,那些真相却定格在过去,没有人能像上帝一样客观地见证事件的全貌。后来者为实现“还原”历史现场的目的,要靠着亲历者回忆和大量历史材料,有时为了保证情节流畅度和结构完整性,更要使用到“想象”,如此才能“粘合”起历史真相和文字表达之间的“空隙”。这或许有某种“不得已”,却是“不得不”的做法。

但“猜测”的并不一定是“错误”的,想象虽然是“虚构”的,却可以讲述“非虚构”难以描述的真实。基尼利说自己曾研究过发生在世界各地的4场饥荒,发现饥荒产生的原因相似,人类的反应也很相似。这说明合理的虚构可以作为展现历史真相、进行非虚构写作的一种可行方法。

基尼利说,和自己其他小说不同,《辛德勒名单》是一部纪录片式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他没有做过半分虚构。此外,小说中的对话场景要远远少于描写场景。有些幸存者讲述了自己和辛德勒的对话,但这要斟酌后才能决定是否使用。小说中有一段辛德勒的独白,基尼利也是做了很多考证,在有据可依的基础上加入小说。这一切都是出于还原历史真实的考虑。这份努力终究还是有了回报:成书时,除了一些在资料来源上挑毛病的美国学者和不满于将“花花公子”辛德勒“美化”的辛德勒夫人,大部分人都很满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