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钻进甲骨里的年轻人精选(2)

教育动态2018-11-30王新老师

这个意外发现,为李爱辉打开了一扇窗。在研究中心主任、导师黄天树的指导下,李爱辉一发而不可收,成功拼合了300多组甲骨。人自然也留下,待在了研究中心。

刘影是“黄门”的大师姐,算起来,她从考上黄天树的博士生到现在,已经接触甲骨文十年时间了。2007年,刘影从河北一所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当了几个月编辑。不安分的她选择了考博,听说有位做古文字研究的导师很厉害,于是就报到了黄天树的名下。

与刘影、李爱辉误打误撞不同,莫伯峰和王子杨的选择明确而主动。王子杨在大学期间便对古汉字的形态演化过程感兴趣。毕业教了两年书后,王子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研,学习战国文字,而后进入“黄门”,继续研究甲骨文。

莫伯峰硕士论文研究的是会意字。他在对古文字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意识到研究古文字,必须溯源到甲骨文。于是,他慕名投考到了黄天树的门下。

研究团队中,大师姐刘影和小师妹李爱辉擅长甲骨缀合,王子杨长于文字考释,莫伯峰则专注于字体分类。四人各有所长,囊括了甲骨文研究方方面面。

他们一直是“少数派”,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中文系读书时,他们选冷门的语言文字学,而后选择了更为冷门的古文字学,继而选择了甲骨文。兴趣引导他们做出选择,而每一步选择,都意味着研究之路更加精深,也更为枯燥。这些“少数派”最后聚在了黄天树的门下,如果说有缘分,可能是迷信;如果说没缘分,又为何这么凑巧?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100年前,甲骨文重光于世的历史。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存废危机,很多中国人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根本的动摇。这个时候,人们竟然发现了封存于地下三千多年的龙骨,听到了祖先的问卜声,冥冥之中似乎是一种天意。余秋雨在《问卜中华》中说,“与甲骨文有关的事,总是神奇的。”

今天,这群80后或主动选择或被动为甲骨文所选择,聚在一起以甲骨文研究为业,何尝不是一种天意?

一屁股坐在“冰柜”上

要在甲骨缀合上有所建树,需要脑洞大,拿起一片残缺的甲骨,就能脑补出来它缺哪一部分,缺的那一块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不仅要研究文字,也要研究骨头。

研究材料的匮乏是甲骨文研究的一大障碍。几十年来,甲骨文基本没有新材料出土,于是,对残缺破损的甲骨进行拼接,使之变成完整或者较为完整的卜辞,便成为发现新材料的主要途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