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八亩,田分五六块”,因为按照土地肥力、田块远近平分,农户责任田“碎片化”现象在射阳非常普遍。大农机拐弯都拐不过来,怎么能真正用起来?刘古成和一些有同样心思的村民商量,能不能动员村里地块相连的几十户联合起来,铲掉各家的田埂,让大农机在地里跑起来?
2012年秋天,大农机“隆隆”地开到了青华村四组的地头,300多亩地,一天半时间就耕完了。刘古成和邻居们一边轻松地笑,一边忙着在各自田头埋下暗桩,“铲了田埂,界线还得划清啊,谁家也不能吃这个亏!”
大农机作业不仅给刘古成们带来了耕作的轻松,也带来了好收成。2013年夏收,刘古成家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往年最多也就800来斤。“大农机能深翻,秸秆还田增加了肥力,麦子在冬天也不容易受冻。”刘古成分析丰收的原因。
青华村农民这一自发的生产创造,以一季好收成赢得了大家的拥护,虽然这个创造起初并没有名字,而只是农民基于对大机械作业的朴素愿望。
刘古成他们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小小创造,很快引起射阳县农委的关注——农委首先看到了这种生产方式破解“秸秆还田”难题的价值。
秸秆,千百年来都是农民的燃料,如今却成了农村的老大难。“斤粮斤草啊!”射阳县农委主任戴亚生说,收一斤稻子就要收一斤秸秆,这么多秸秆现在不烧饭喂牛了,农民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焚烧。焚烧,就要造成污染;禁烧,这么多秸秆往哪去?戴亚生在乡镇工作多年,对基层干部没日没夜守在田头抓禁烧感触颇深,“严防死守啊!”
禁烧抓得再严,也终不能解决秸秆出路问题,农民大不了把秸秆推到田头沟塘河道中,让其在风雨中慢慢销蚀。
秸秆为什么不能还田?“以前用小农机,土地就翻那几厘米深,根本没法保证秸秆还田质量。秸秆还田,关键还要靠大农机深翻,可是每家每户碎片似的小田块又怎能容得下大农机?”戴亚生道出了秸秆还田难的尴尬。
2013年夏收,青华村的那片田地令戴亚生他们眼前一亮:破除各家田埂,分散的土地都连成一块了,大农机就进去了,秸秆就可以全量还田了!
当年秋,射阳在42个村试点推广这种分散农户将土地联合起来耕种的做法,并命名为“联耕联种”。“讲白了,就是根据农民自愿,将分属各家各户又相邻的土地联合起来统一耕种,地还是自家的地,耕作却实现了规模化。”戴亚生解释。
两周之前,国家公布了明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前两年相比保持不变,依然是每斤1.18元(这意味着农民的利润尽管还在,但空间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