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就需要阅读用文言文写成的各种历史资料。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语言、词汇、语法、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困难,就得依靠工具书的帮助。
第一,充分利用。我们要珍惜前人的成果,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清朝的著名学者王引之,有一个故事。他学识渊博,名声很大,有人不远千里前来求教。王引之的夫人对不远千里前来求教的人说:王引之也要翻书,你们自己可以翻书,何必不远千里前来呢?来求教的人回答说:王引之先生会翻书,我们不会。这个故事说明会利用工具书的重要性。如果不利用工具书,往往发生错误。如:1957年出版的《新校正梦溪笔谈》的“杂志篇”,其中有两条是这样标点的:“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第433条),“予熙宁中奉使镇定”(第449条)。标点者把成皋断成两个地名,又把镇阳(书中简称镇)、定州合成了一个地名,就是由于编者没有认真查考工具书以核实地名造成的。
第二,不要盲从。工具书不可能不受到它的时代与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如:《四库全书总
目》的提要就是站在封建时代的正统立场上来评价古代书籍的。《康熙字典》在《字汇》、《正字通》等古代字书的基础上,集中三十多名学者,花了六年劳动才编出来,但仍有不少错误。王引之作《字典考证》,一下就指出它引书的错误达二千五百八十八条。同时,科学是永远发展的,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当时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但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又没有看到最古的文字——甲骨文,所以解说就有不少主观臆断的地方。
此外,对工具书上的解释,有的还要经过实地核对。“赤壁之战”的赤壁是一个有名的地名,旧《辞源》注云:“在嘉鱼县东北江滨”。实际上是在该县西南;解放后又划归了蒲圻县,在蒲圻县西北。当代学术界,不少人主张是黄石的赤壁。总之,我们对工具书不可盲从。
第三,要由近及远,由今及古。科学是不断前进的,工具书一般也总是后来居上的,所以,查考工具书,不妨由近及远,先查近人编的东西,有必要再追溯古人编的东西。如:一般性的词语及古代文化知识,不如先查新编的辞书。我国新编的辞书有许多种。四部最大的是:《辞源》(侧重文言文)、《辞海》(侧重百科知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我们可以先查这些字书,有必要的时候再找《康熙字典》等古代字书。学习文言虚词,也不妨先看当代人编的解释虚词的字书,再看杨树达的《词诠》、吕叔湘的《文言虚字》等,有必要再找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等。这样做,可以接受今人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古人的研究成果),又便于找书,便于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