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训是直训的一类,即用意义相反的词作注解。反训现象,秦汉时期已有人认识到了。《春秋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论衡•案书》:“谶书云:‘董仲舒乱我书。’盖孔子言也。读之者或为,‘乱我书者烦乱孔子之书也’;或以为,‘乱者理也,理孔子之书也。’共一乱字,理之与乱,相去甚远。”东晋郭璞注《尔雅》提出反训规律作为一种注解义例。如《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注云:“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反训按具体意义可分以下细目(以下名目术语皆前人所常用
(一)授受同词。如:
①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根据能力授
给官职。)
②权辞让不受。(《三国志•吴主传》)(孙权辞让不
接受。)
“授”与“受”意义相反,先秦时代都写作“受”,后来才产生今字“授”。“乞”有乞讨、给予两个反义,“贡”有献给、赐给两个反义,“贸”有买、卖二义。皆同。
(二)废置同词。如:
③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废弃先王的教训。)
④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Q(《庄子•徐无鬼》)(于是给他调瑟,放一张瑟在堂上,放一张瑟在室内Q)
⑤弃置勿复陈。(曹丕《杂诗》)(抛弃不再陈述。)
⑥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秦始皇本纪》)(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各有千石重,移来放在宫中。)(石:一百二十斤。)
(三)美恶同词。如:
⑦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同心的话语,它的香气好像兰花。)
⑧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仲长统《昌言•理乱》)(三牲的肉,臭得不能吃。)(三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肉。)
(四)古今同词(即过去与现在、幵始与结束同词)。如:
⑨访予落止。(《诗经•周颂•访落》)(我在开始时询访群臣。)(访,询访,询问。予,我,指周成王。落,开始。止,语助词。)
⑩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五)虚实同词(即空虚与充实同词)。如:《尔雅》解释“鞠”字,既有穷义,又有充实义。
反训现象,乍看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刘师培《小学发微补》说:“中国言文最难解者有二例:一曰同一字而字义相反,
一曰正名词同于反名词。”但是,如果用现代语言学知识追本溯源,还是易于解释的。反训有各种来源。主要来源有:
第一,来源于词义引申。如:“置”字,由本义“拋弃”,引申为“放置”,又引申为“设立”。“抛弃”与“设立”意义恰好相反。旦举例句于下:
⑪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把土块石头抛弃在哪里?)
⑫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政檀树发出坎坎的声音,政下来放置在河岸边。)
⑬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也。(《管子•任法》)(设立法律而不改变,使民众对那法律习惯。)
第二,来源于词义相关而相互渗透。如:“塘”字,本义是高岸,因常与“池”连用而获得了“池”字的意义。
⑭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子的堤岸上生长出了春草。)
⑮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吹得低的茅草飘扬转动落进了深塘和洼地。)
第三,来源于远古词义未分化。这类所谓“反训”表面看来是用反义词解释,实际上是古代有些词本来包含了正反两个意义(前人叫“反正同根”),后代只流行一个意义,在读古书时却碰到了那个相反的意义,便按那个相反的意义去解释,叫作“反训”。如:“臭”,本来包括各种气味,后来词义缩小,专指恶臭的气味。“祥”,本来包括吉祥的兆头和凶恶的兆头,后来词义缩小,专指吉祥的兆头。又如:“乱”,古代有“治理”和“混乱”两个意义。据《说文解字》说,“乱,治丝也”。(治理蚕丝叫作乱。)那么,“乱”的初义是“治理”,它的反向转义
是“紊乱”。但是,后世只通行“紊乱”这个意义。词义缩小转移之后,后人读书遇到古义,就看作反训了。读《尚书》时,碰到“乱而敬”(《皋陶谟》),注解说:“乱,治也”;读《论语》时,碰到“予有乱臣十人”(《泰伯》),注解说,“乱,理也”。后人看到这种解释,就认为是“反训”了。这类反训的产生,实际上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第四,由通假形成。如:“息”字本义是生长,假借为“熄灭”。
⑯是以奸臣藩息……(《韩非子•爱臣》)(因此奸臣藩殖生长。)
⑫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那人不在了,他的政绩也就熄灭了。)
第五,某些所谓“反训”与语气也有关。有些反问语气,被人误解为反训现象。这并不是词义上的反训。如:
⑱敢辱高位以速官谤?(《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我怎敢窃占这样高的职位招来官员们议论呢?)
杜预注解例⑬说:“敢,不敢也。”杜预注解用加上一个否定词来解释,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这类反训,前人称为“正反同词”。
章太炎先生指出很多反义词的关系是一声之转(即双声叠韵)的关系。这一看法也被人用以解释反训。如:天一地、阴一阳、古一今、始一终、精一粗、生一死、加一减、男一女、夫一妇、腹一背(以上双声);起一止、寒一暖、水_火、晨一昏、旦一晚、头一足、好一丑、老一幼、受一授、祥一殃(以上叠韵)。但这是反义词的衍生问题,已超出反训现象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