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取向(3)

职业规划2018-11-28三水老师

  这一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分配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学校既不需要开展过多的就业指导也不必谈生涯规划的问题,学生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即可,不必过多考虑就业问题。当时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但是应承认,他们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他们在无私奉献、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服从国家分配,在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后又为之奋斗,只是他们更多的是在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之上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奉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取向的极端与破裂时期(1966年至1976年)

  ####开始后,政治标准成了评价一切的首要标准和唯一标准,对个人价值彻底否定和对社会价值绝对肯定。但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大学生到农村、工厂部队接受再教育运动的开展,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严峻的现实生活促使他们开始独立思考许多问题,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导向绝对一致与高度统一开始破裂。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生分配实行社来社去的政策,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仅在当时的价值导向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能安心回原地工作,而且还有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到边疆,到即使是在今天也不被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业工作,去实现革命理想,这是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

  表面上看,他们没有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深入思考一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担负起了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了著名作家、企业家、主持人、专家学者等等,仍然是一个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规划个人发展的过程。即便是有一些人作出了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选择,他们也仍然是在自己的价值取向之下进行规划,只是带有极左的痕迹而已。

  3.人生价值取向的再造与分化时期(1977年至1992年)

  大学生开始认真地、系统地、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人生价值观问题,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折性变化,主张兼顾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认为人的价值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已从单一的对社会贡献转移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上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