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茫一代”:35岁成生死线 无处安放未来(2)

职业规划书2018-11-15三水老师

35岁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职场“生死线”,对许多IT人来说,35岁甚至意味着技术生涯的结束。

现在,对越来越多在职场和事业上打拼的80后来说,29岁就已经临近“过期”:青春的有效期29岁截止,一到30岁,就会被打上“Timeout”(过期)的印记。

对于那些最早一批进入外资企业“吃螃蟹”的人来说,现在已近人到中,更是处境尴尬。

一方面由于龄的原因,不少外企白领在公司的发展遭遇瓶颈,“在我这个龄和职位,继续待在外企的话后面的路已经很清楚,升职上遭遇玻璃天花板,龄上经不起高强度的工作”。

另一方面,不少人由于产业大环境的变化,“金饭碗”的含金量正在加速褪去。

科锐国际早期的客户源100%都是外资企业;公司成立五六时,2000左右,科锐国际开始与包括华为、李宁[5.90 -3.44%]等在内的本土企业有初步接触;到2004、时,公司明确将发展内资企业客户作为重点,彼时内资企业所占科锐国际客户源的比例还很低;从、以后,内资企业的业务能占到科锐国际总业务的百分之二三十。“在高科技、互联网这些行业,外资客户与内资客户的比重甚至是四六开。”

刘峰认识很多外资企业的高层或者中层以上的经理,在90代末或者2000左右,他们的职业很让人艳羡,而现在职业的“含金量”已经大不如以前。“那时候的外企中高层,买两套房子很正常,但是你今天进到外企,即使给你八千、一万块钱月薪,你什么时候才能买个房子呢?同样是薪水,含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职场危机提前而至,在发达国家,焦虑、无措、迷茫等中职场危机的表现通常发生在45~55岁,但是在中国却提前了近10。

这是“压力山大”的一代人。严重透支身体,恨不能每周7x24小时地工作,在跻身上层、功成名就的路上狂奔。他们的不安全感、焦虑感从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父辈。

退休或重返职场?

参数未知的将来

“退休”,对当下这个人群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