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包拯刚调到京城做官时,许多皇亲国戚和权贵大臣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凭侄女在宫内当贵妃的关系,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包拯认为他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为此,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只好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这天,包拯接到皇帝圣旨,派他到陈州去处理奸商“趁灾打劫”的大案。原来,当时,陈州久旱无雨,田野荒芜,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不想天灾之上更加人祸,一些奸商竟丧尽天良,把粮食囤积起来,投机倒卖,甚至借机敲诈勒索,弄得地方怨声载道,百姓流离失所。包拯义愤填膺,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严惩首犯。可是,调查中他发现奸商中最猖狂者,是当今皇上的二国舅。他冲破各种阻力,铡了庞玉。陈州百姓奔走相告:“包青天连国舅也敢铡,真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啊!”从此,任何皇亲国戚和权贵大臣,都无法在包拯那里走门路,通关节。
(三)深察民情、为民请命。《宋史·包拯传》记载59岁的包拯到了开封府后的第一举措,就是改革诉讼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得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也就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到任后,规定衙府大开正门,裁撤门牌司,告状者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使“吏不敢欺”。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在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大肆剥削和压迫百姓,逼得百姓逃亡山中。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继续残害百姓。包拯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立刻上疏弹劾。两道奏疏上去,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反而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包拯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后来,王逵又转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弹劾王逵,并义正辞严地质问朝廷:“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在包拯的七次弹劾下,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职。
二、良好家风,德行传承
包拯为官清廉,一生俭朴。虽身居高位,但衣食住行都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家训十分严厉,且言简意赅。这样简单的家训到底有没有效果呢?包拯的子孙后代到底有没有让他失望?这确实也是历来人们都关心的话题。
包拯家训影响后人。包拯去世时,家里人丁并不兴旺,其两子两女都英年早逝,不少人怀疑是清贫所致。而包拯子孙后代中虽再没有出过包拯那般的国家重臣,但官德官声都极好,这不能不说是其良好家风家训所致。长子包繶,19岁时娶当过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婚后第二年便病故离世。当时,包拯已经55岁,老年丧子,悲痛至极。幸好包繶死后,崔氏生下遗腹子文辅,包家香火总算断而复续,但不料文辅只活了5岁,又蓓蕾凋零。二子包綖5岁时,包拯病逝,宋仁宗前往吊唁,发现唯一的儿子还是一个5岁的小娃娃,且家中摆设和孩子的打扮极其简朴,禁不住一阵心酸,赐给包家许多财物,并钦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