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层治理更加有效。党员联户基本做到“3个1”,即1公里之内就有1个先锋驿站,1分钟之内接收群众诉求,1刻钟之内享受党员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同时,推行党员领办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等模式,涵盖了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下岗工人、残疾病人等特殊人群,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四、经验与启示
通过推行党员联户“1+10+N”制度,我们也有一些初浅的理论认识与实践启示,主要体现在:
一是厘清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起到引领基层治理和保障基层治理的功能,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基层党建引领好基层治理要以落实党员联户制度为中介,从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四个方面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用好遍布基层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同时要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搭建结对共建、活动共联平台,消减“协同治理困境”。
二是放大党员与群众二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优势有助于角色担当。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行动上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双重融合的关系。在推行党员联户制度的过程中,关键是主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就是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同时把权利交给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监督、推动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二者主体间性优势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荣辱与共。运用好二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优势有利于党员干部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归位,也有利于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角色的期待和反馈。
三是建立一个闭环的动力机制生态圈有助于党员联户制度落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确保党员联户制度的长期有序执行,关键需要建构一个可循环的“动力诱发—动力生成—动力管理—动力评价”的机制模型。动力诱发机制通过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等方式加强宗旨意识、群众情感等的培育认知,以正确的思想认知引导主体行为;动力生成机制从增加党员干部考核民意测评力度、营造认可联系群众价值的党内环境等方面催促主体动力的生成;动力管理机制通过教育、监督、预防、惩戒等手段管理党员联户中出现的动力弱化、缺失等问题;动力评价机制可以从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满意度为基本评价标准。动力机制生态圈一旦形成,有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党员联户制度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