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这是陶集中为数不多的行旅诗之一。辛丑,指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赴假,即销假。涂口,地名,即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北宋前名涂口。江陵(今属湖北),是当时荆州刺史桓玄的驻所。题云赴假还江陵,可见诗人正在桓玄处任僚佐。至于他担任何职,因何请假,这些都不得而知了。桓玄是一个雄踞上游、时时觊觎着晋室政权的跋扈军阀。在作者写这诗的次年,他便举兵东下建康,翌年废晋安帝自立,国号为楚。此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在表现一种小雅、国风中常见的行役告劳、厌弃仕途之感,但如果联想到渊明所处的环境,则诗中投冠还乡的意愿表现得如此明确而又坚决,自然应该视之为他已经对桓玄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而急欲摆脱这个是非之所。因此,到了这年冬天,他就因母丧去职,从此和桓玄、江陵再也不相干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赏析:
诗的起六句,是从题前着墨,借追念平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情性,再转到当前。他这年三十七岁,说闲居三十载,是就大体(他二十九岁时曾短期任州祭酒)举成数而言。(一说三十应作三二,三二得六,即闲居了六年。)过去精神寄托所在是诗书和园林,官场应酬这些尘事、虚伪欺诈这些俗情是远隔而无沾染的。四句盛写过去生活的值得追恋,也正是蓄势;接着便迸发出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的自诘,强烈表现出自悔、自责。这里用十字成一句作反诘,足见出表现的力度;说遥遥至西荆(荆州在京都之西),自然不仅是指地理上的遥遥,而且也包括与荆人在情性、心理上的相隔遥遥。
叩枻以下八句是第二节。前六句正面写夜行,也写内心所感。诗人挥手告别岸边的友人,举棹西行。这时,新秋月上,凉风乍起,夜景虚明一片,天宇空阔无垠,平静的江波上闪映着月影,望过去分外皎洁。这是无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着力描写这秋江夜景,不是因为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而正是为了反跌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一切美景,对此时的诗人说来,都成虚设;反足以引发其深思,既追抚已往,也思考未来。这样,怀役两句,便成了绾结上下的关捩语句。
结尾六句,抒写夜行所感。在上节所写境和情的强烈矛盾下,诗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语,也像在对大江、秋月倾诉: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宁戚那样唱着哀伤的歌来感动齐桓公以干禄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却恋恋于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并肩而耕。商歌、耦耕,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确的抉择。耦耕是归隐的代称,所以下文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考虑:首先是投冠(不是一般的挂冠),掷弃仕进之心,不为高官厚俸牵肠挂肚;其次是返归故里,在衡门茅舍之下、在田园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养其浩然真气。诗人深沉地想:要是这样,大概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吧?庶,即庶几,有差不多之意,在古语中常含希望、企求的成分。由此一字,读者也可能领会出诗人对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
诗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写江上夜行的所见、所遇,无一不真切、生动,发人兴会。其抒述感慨,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语。方东树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又说: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道腴(《昭昧詹言》),此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