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式人才培养
IBM人都是专家。我们因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受到尊敬。我们每个人都孜孜不倦,在自己的领域、专业或学科保持领先地位。我们向他人传授知识,提升他们。
宽广的舞台让向往者趋之若鹜,IBM似乎从来都不缺人才。
任何一个客户的事情,起码在我的范围内,我要找到人去做都特别容易。IBM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言之凿凿地对《中外管理》说。这也是IBM在百年历史上历经数次转型,而人才总能满足其需求的关键所在。
而支撑这个力量的,当属IBM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
毛新生便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在互联网崛起的1990年代,头顶北大光环的毛新生,当时拥有十几个选择的机会,其中不乏国内外互联网公司。但为何偏偏选择了IBM?
除了同王阳一样,即作为新人也能承担有挑战性的项目(在毛新生当年承担的SOA项目中,作为第一名员工,甚至要承担从零开始的团队组建),更重要的是,他加入IBM软件开发中心不久,立马获得了去美国总部锻炼的机会。
在那里,毛新生真正见识了美国一线经理是如何运作团队的。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每日例会:每天一个小组站成一排,每人用大概10-15分钟讲述他在做什么,然后再相互沟通。今天这已成为很多公司的惯常做法,可在那时对于初出茅庐的毛新生还是太新鲜了:一名一线经理就能如此娴熟地规划他的小组工作,把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分解到每一天,并有的放矢地指导大家怎么做,而每个人也都能自主灵活地去做!
尽管他当时仅仅是给美国经理当助手,做一些简单的会议记录,时时推动经理安排下去的工作,可在他认为,这些非技术性的事务对他日后做技术领导大有裨益。而经过几个月的美国式培训,回国之后的毛新生很快升格为一线经理,并在此后凭借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如大数据的构建),连续实现了几级跳。
给员工创造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这个制度一直到现在IBM都保持着。如今毛新生所在的软件开发中心,还建立了一个叫Tomorrow Leader Program(未来领导项目),被列为常规性培训计划。假定我们认为你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就会借助于这个项目把你输送出去,每年都有一批被选中的人送到美国去。他自豪地说。
被送出去的优秀人才,在美国有机会与负责百亿美元以上业务的总经理级别高管接触,即使做助手也是非常难得的职业磨炼。除了学习老板的经验和智慧以外,这对建立个人的人际网络也不失为一条不可或缺的捷径。毛新生所主导SOA项目的成功运作正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