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视角看如何做好培训工作

人事培训2018-10-13王华老师

第一,企业内部的资源永远是相对稀缺的,包括人、财、物都是如此。抓住企业决策者的眼球,才能在企业内部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支持。

  眼球经济,在企业内部同样适用。但是,这还不同于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我们知道,企业的工作,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样四类。通常情况下,培训被认为是重要不紧急的。因此,培训让位于很多不重要但紧急工作的情况便时有发生。对于企业长远来说,这样显然是无益,至少是低效的。因此,培训工作者要通过营销般的努力,或者是从战略人才储备的角度,或者是从现存干部空编隐患的角度,让公司全体员工、公司决策者意识到到培训是重要且紧急的工作,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

第二,用营销的手段,将培训包装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才能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落地。

  在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特别是干部,对于企业内部培训,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耽误正常工作、培训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佳等都是可能的原因。换个角度,如果公司提供的是名校的MBA甚至EMBA的机会,为什么员工就变得趋之若鹜呢?难道MBA或EMBA就不存在耽误正常工作、培训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吗?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条,培训课程质量是硬道理,好课程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这个是培训的坚实基础。第二条,为培训赋予意义,是培训顺利推进的润滑剂。MBA带给学员的,包括学历、包括名校背景、包括人脉,都是MBA培训的衍生产品,也可以说是促销手段。企业内部的培训,没有这么多的天然优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创造出很多这样的卖点。

  首先,是课程的卖点。热门时尚的话题、对日常工作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能让学员至少有了解的兴趣。其次,是讲师的卖点。名师大家是一类,集团高管是一类,专家能手是一类,讲师是课程的魂,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讲师讲出的味道大不一样,买账的学员人群也不一样。再次,是培训形式的卖点。传统的课程授课,已经渐渐步入同质化的红海。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不能再以这种形式作为培训的噱头和卖点。沙盘课程、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拓展活动、红色游学、企业座谈,甚至竞技活动都可以作为培训形式的补充纳入进来。激发起多数学员尝试的兴趣,培训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最后,是培训本身的卖点。

  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里面,经常可以看到黄埔军校毕业生们都以自己是黄埔毕业而自豪。如果培训本身能赋予学员们这样的自豪感,那么将会是怎样一番情境呢?人力资源体系中,提到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曝光。如果有机会让学员在同级面前曝光,在集团高层领导面前曝光,我想这样的培训就有了更高的深意。几天培训的曝光还不够,训前、训后持续的曝光,才能将这项工作推到极致,才能把曝光带来的培训价值提升发挥到最大。如同营销中的口碑效应一样,树立若干个标杆式培训,学员自身的口口相传,再加上培训组织者精心策划的病毒式传播,培训本身也能像产品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