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买败北都是企业文化惹的祸(2)

企业文化2018-10-13李天扬老师

  现在,我们从供应商、消费者和员工三个相关利益体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首先是供应商层面。

  百博思买锐败北管理,都理是企在业文线化惹的祸。

  在西方商业文明的侵袭下,百思买率先取消了佣金制销售而采用买断式经营、自建导购的经营模式,并以这种模式获得了北美市场的成功,奠定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客观地评价,买断式经营,结账期短,更加符合国际惯例;而自雇员工服务也更加规范,其待遇也好于厂家派驻人员,这是一种极具现代商业意识的经营模式。然而,这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并不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文化。

  起初,百思买喊着改变电器连锁游戏规则的口号入场,矛头直指本土连锁屡受诟病的类金融商业模式,其所推行的现款现货无疑令众多供应商深感兴趣,同时借道百思买中国进入其全球采购体系也可谓一大诱惑。但是,不久后,供应商们的期望转为了失望。原因有四:一是,尽管百思买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上海徐汇店开业一年便盈利,并进入了百思买全球50强之列,但仅一店显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自雇销售员工,本土企业难以对自身产品进行强力推介,使得他们感到不满;三是,百思买中国区对于其全球采购并无影响力,也让供应商打入北美的希望落空;四是,尽管百思买没有进场费等名目,但其要求的15%的返点,无疑高过了本土连锁商的要求,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这对于供应商们而言显然不划算。2008年,百思买推行本土化运营变革,不过,他们并未改变买断经营的模式,而是开始向供应商要求进场费,这无疑更激起了供应商们的不满。

其次是消费者层面。

  百思买很早就确定了以物美价廉、易于使用的高科技娱乐产品提高生活品质的发展宗旨,在北美市场也确实是一以贯之的。然而,同样的理念放在了中国,所谓的价廉,根本就无从谈起。

  百思买在中国发展的五年时间,由于相关政策制约及自身布局的考虑,仅仅开设了9家门店,而在同期,国美、苏宁却开设了上百家门店。很明显,与国美、苏宁以规模取胜的策略迥然不同,百思买采取的是一种单店盈利策略,规模受限致使采购价格难有优势。与此同时,买断经营、自雇导购也导致了高成本、高投入,最终结果是促使终端零售价格偏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平收入还相对不高的国度,很大程度上,商品价格仍然是购买行为的主导性因素。相比之下,人们更青睐于国美、苏宁的折扣、降价诱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