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人才与企业文化的战争(2)

企业文化2018-10-13李一老师

  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伴随苏宁征战十多年,经历了苏宁以往的大转型。他认为:这次转型与以往转型最大的区别,是人才结构需求的不同。实体店需求的是经验型为主导的人才结构;而在线上,需要知识为主导。这是比较大的一个挑战。

  孟祥胜佐证了这一说法。临近年底,他正在忙活的就是新一轮组织调整,人员配置正是最大关注点。他透露:配套组织,对人才数量、结构和个体要求,会跟以前发生很大的转变。

  如果说,以前与对手拼门店规模的苏宁,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人员实施的都是标准化复制。那么今天,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知识化、专业化、开放化。

  实际上,苏宁对外引进的干部数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一方面,随着多品类拓展的深入,每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都需要该领域的熟手;另一方面,即便是旧有体系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巨变,需要借助成熟人才来加速发展。

  物流的转变就是个代表性例子。苏宁曾经以大件为主,如今则要应对小件商品的全国联运。仅靠自身摸索,显然跟不上趟儿。

  苏宁在用人原则上,既封闭又开放。封闭意味着始终苏宁坚持的培养为主导,不管你是谁,进入公司后,苏宁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理念必须要认同,苏宁人必须是知己人;开放则是指只要满足这个条件,不管你是哪儿来的,不管你什么时候来的,都是苏宁人。孟祥胜对《中外管理》说。

  就在12月底,苏宁正在忙着给刚刚并购进来的红孩子内部员工换签合同。苏宁的承诺是,统一按照苏宁的薪酬标准调整收入,但肯定不会低于红孩子原来的薪资水平。而红孩子员工一旦进入苏宁体系,绝不会从零开始,工龄在原基础上累计计算,以此保证无缝对接,平滑过渡。

拿什么传承创业基因?

  在被问到为何投资苏宁时,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曾回答:原因之一是看好苏宁有过成功转型的经验。实际上,在过往的22年里,苏宁积累的文化,正是其一次次成功转型的主脉。

  现任乐购仕中国总经理的田睿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1999年10月25日进入苏宁时,苏宁南京的新街口店全国第一个综合电器店还没开。那时的苏宁90%的业务集中于空调批发,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分销渠道。但军令如山倒,壮士扼腕,苏宁有了第一次大的历史突破。

  而到了2001年,苏宁首度尝试走出江苏,杭州武林门店打响了第一枪。田睿正是9人筹备小组中的成员之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