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总校长:看清教育中孩子最需要什么,就没必要那么焦虑了

教育动态2018-07-08才子老师

和煦的春风伴着朗朗书声,点点新绿从土中萌出,透着春天的气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的校园,有一片崭新的林子吸引了师生的目光,原色木屋与绿色植物相得益彰,自然实验室被繁花簇拥,俏皮的鸟叫,跃动的小动物,与孩子们的欢笑交融合一……

从小木屋到阳光花房,再到“第二教学空间”小树林,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想描绘的,是一幅绿色的教育生态图。在当今普遍有些焦虑的教育大环境下,有人问,这可行吗?教育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本文图均为 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 图

孩子们总是很“赶”

可他们懂得如何追求幸福吗?

有人说,学业这么忙,学生还有时间在小树林“放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的孩子,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觉得一个字很贴切——“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任务要“赶”;周末上补习班要“赶”;晚自习也要争分夺秒地“赶”。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

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吗?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吗?

林敏校长曾在国外大学任教多年,“西方教育以人为本,非常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学校重视发展孩子的学习力和综合能力,因为这是他们一生幸福的奠基。

林敏校长说,现在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他们希望孩子成绩漂亮,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回过头来想,孩子真的内心幸福、身心平和吗?他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了吗?

“有些人认为这些问题还太远,我认为一点都不远,最近有一些事促使我思考,人生很短,我们这么做对孩子真的好吗?”林校长说,做教育的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不是说不要考试,不抓教学,在这些方面学校也狠下功夫。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事情是可以为孩子们做的。

这些努力的效果,可能要10年20年才能显现出来,也有人认为这么做是“花头”,但做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有可能很多师生幸福的源泉,就从这片小树林诞生。

在最好的年华学会感悟

否则孩子将没有学习后劲

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其实是单调重复的,教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但若是在小树林这个绿色空间里,生命的认识就会变得不一样。

孩子们或许欣喜地发现,鸟窝里多了几枚鸟蛋,过段日子有嗷嗷待哺的雏鸟孵出来了,亲手喂养的小兔子长大了,倚靠的小树长高了……做教育做到后来,意义何在?何尝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欣然成长的意义?

林敏校长感言,在孩子们生命年华最好的这个时段,应该让他们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否则孩子们将没有学习后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激发,自身的毅力和意志力得到锻炼,懂得对生命珍视的感悟,具有怜悯心同情心。

有时我们评价一些孩子很“窄”, 想想是有一些可悲的,他们有时无法分清善恶。其实孩子们原本都有善根,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辨别真善美。

“这些是课本上无法教出的,必须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交流接触后慢慢形成内心的熏陶,这是一种没有捷径的、感悟的过程。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善良和纯净的,不会有杂质和恶的举止。”

林敏校长说,“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环境应该摒弃一些焦虑的成分,教育是有选择的。”考试升学要抓,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教育最优势的东西,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腾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兴趣和素养,在大教育的框架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我们追求的东西太直接了

“留白”往往更出彩

西外第二教学空间的兴建,得益于当初建造校园时的故意“留白”。十多年前,西外建校的时候,在各功能区设置之外,还特地将这片土地暂留下来,栽种成小树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十多年过去,当年的一棵棵小苗苗长成了小树林。去年夏天,林敏校长又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块小树林打造一个“绿色教育空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