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适当赋权。近两年,学校试点了教学督导专家参与教师职称与岗位评聘的工作。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对申请教授、副教授等教师序列职称的申请人专门进行了评审,对于部分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水平尚不足的申请人,建议暂缓评定、转研究员序列或其他序列申请高一级的职称。对于教学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则给予大力推荐、优先评定。同时,在教学岗位聘用环节,部分二级教学单位组织了教师上岗前的考核,对于教学水平不达标或者尚不具备上课条件的教师进行了停聘与缓聘。既有推优,又有惩戒,这使得之前对教学督导工作有抵触情绪的教师慢慢转变了观念,学校还出现了部分中青年教师主动邀请督导专家指导和评价教学的现象,大大促进了督导工作的有力开展和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提高待遇,保障经费。在学校主要领导的关怀下,学校用于督导的各种经费大幅增加,已达百万规模,其中近九成用于提高学校和二级单位教学督导专家津贴,剩余的经费也全部用于督导专家开展调研和其他专项督导工作使用。学校主要领导认为“学校在教学上怎么投入都不会多”,未来几年,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的津贴待遇与其他工作经费提高仍然值得期待。
5.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督导研究工作。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听课、评课”,很多针对教学督导工作的消极抵触情绪就源于缺乏说服力的主观、感性评价。为了提升督导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门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组织专家走访了厦门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并与首都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形成了《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学督导记录本》《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记录本》和《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环节督导记录本》一整套的评价体系成果。在课堂教学评价上,坚持客观评价为主、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用“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5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19个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总体把握教师课堂的“节奏”与“控制”来全面评价教学的督导评价体系。每学期末,学校还组织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对该学期所有督导听课记录本进行量化、质化分析,形成总的研究报告展示学校总体教学水平情况,并对典型课程与教师进行表扬或批评。
除听课、评课工作之外,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还组织专项研究形成了《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与通识教育的通道》《本科生学业指导》《国际项目教学情况专项调研》《研究生调停课分析》《本科、研究生课程同质化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报告,对学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运行、国际项目开展等工作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