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三个实践层次与五点思考(4)

教育动态2018-06-23三水老师

加强教学督导研究工作,集中专家力量有序开展专项调研与专题研究工作有利于重点解决某个或者某方面的问题,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取得领导肯定、同事认可、群众满意的综合效果,从而提升教学督导工作的权威性,推进督导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督导工作停滞于单一“听课、评课”的重复工作。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角度来看,教学督导工作的制度设计、督导工作的物质保障属于“保健因素”,即督导工作机制不健全、物质保障不到位会大大影响督导专家工作满意程度。例如:督导津贴提高并不会显著激发督导专家的工作积极性(调查发现:当督导津贴低于兄弟院校平均水平时会引起督导专家的消极情绪,然而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源于待遇本身,而是低待遇所诱发的不被重视与尊重的负面情绪所致),因此我们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提高物质保障水平主要是化解“不满意”因素。而真正激发督导专家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则是督导工作带来的责任感、改善学校教学质量的成就感、通过督导研究工作成果获得同行尊重的荣誉感等。学校高规格设置教学督导机构,赋予督导专家一定的权力、积极开展教学督导研究工作以及与兄弟院校调研交流工作,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增加督导工作的权威性、提升督导专家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督导工作将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三个实践层次的理论思考与实际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校的督导工作根据各个教学与人才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色采用了不同层次的督导实践策略,学校整体上又通过上述几点经验做法吸引了优秀督导专家人才的加入,让学校的督导工作形成了“成就教师、成就学生、成就教学”的良好局面,真正让教学督导专家成为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力量。(作者:甘罗嘉,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分层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6YJC8801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6):86.

[2]宋文红.中国高校督导制度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01-108.

[3]张甜,罗圣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 不断推动教学督导工作创新—第六届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教学督导交流会会议综述[J].北京教育(高教),2015(2):68-70.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