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有分工的。在家庭中,父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我认为亲子陪伴至少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引导孩子的休闲,第二是回应孩子的求助。它们应该是家庭的首要责任。
孩子有休闲的权利。我从来不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二个老师,孩子在学校上完一次学,不该在家又上一次学。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分工,家庭的功能首先就是休闲。休闲其实意味着一种生活品质。人际关系是生活品质的反映,我们所选取的活动、兴趣、爱好也是休闲品质的一个反映。品质的背后,实际上是德的教育,就是价值观的取向,你希望孩子取什么。
1932年,胡适先生在给北大毕业生做的演讲中,送给大学生“三味真药”。当然他的原话不是那么说的,是后人总结的。三味真药即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在谈兴趣散的时候,胡适先生提到,一个人的成就实际上最终取决于他的休闲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一个人白天是教授,但是到了晚上打麻将、赌博,那他骨子里就是一个赌徒。一个人白天是个小二哥,在店里擦桌椅,但是晚上看的是历史考古资料,他也许就是史学家。这就是人的生活品质跟休闲的关系。而休闲的品位、品质的形成,家庭责无旁贷,其背后更深一层是价值观。
家庭向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的第二件事是,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求助时给予真切的帮助。孩子遇到了难关,遇到了矛盾、冲突,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处理,往往首先求助的是父母。每件事情如何处理,无论是矛盾、难关还是做选择,又是一次价值观的反映。
可以说,这两个环节的陪伴都体现了家风,即家庭取舍什么。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两点应该是很重要的任务。
怎样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呢?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表现出尊重。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父母要一听二问三才讲话,要把看法、建议放到后面,而更多的是把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陪伴就是参与。无论一听二问三讲话、从尊重开始,还是共同参与做活动,强调的是感同身受。最重要的是杜绝一家三口、四口一人一个手机,都是低头族,人在心不在。我们学校针对这点做过一些尝试,比如“一二一”活动,就是一个孩子拉着两个大人的手,共同做一项体育活动,增加亲子间的快乐感和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