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莉:金发碧眼中国心(2)

教育动态2018-06-09才子老师

她很快发现,即便在战乱时期,中国依然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这让她格外着迷。

在陕西,生第一个孩子时,照顾吴雪莉的中国小护士向她祝贺,教她唱中文的《摇篮歌》。吴雪莉至今记得歌词:“风呀,你要静静地吹;鸟呀,你要低低的叫,妈妈的小宝宝快要睡觉了。”

在上海,她和邻居们唠家常。得知吴雪莉正在跟保姆学苏北话,中国主妇们就全用苏北话交谈,帮她练习。

她请的保姆,不仅操持家务,而且熟知戏文典故。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中国的民间故事,让吴雪莉如痴如醉。后来,她初到开封,探究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戏园,了解的第一个中原人物,就是穆桂英。

来中国前,因为四处迁徙,吴雪莉在美国并没有交心的朋友。中国人对她这样一个外国人的友善,让她感到亲切、温暖。

西方人外向的性格也帮了她大忙。“她身上有着美国人的爽朗,有着很强的适应性。”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的学生徐有志说。

新中国成立后,黄元波来到开封主持筹建生物制药厂。然而令南方人黄元波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开封话,当他还不明所以的时候,吴雪莉已经能会心一笑。

1958年,徐有志考入河南大学。让他惊讶的是,时常看到年轻的吴雪莉和中国老太太们聊天,拉家常。吴雪莉的家门也随时为邻居们打开。很多时候,端坐在她家里的缝纫机前的,都是街坊四邻。

如今,吴雪莉已经92岁高龄。街坊们换了好几茬,但不变的,始终是她们之间的情谊。

从1946年到2017年,71年里,很多人问过吴雪莉,为什么愿意留在中国?

“很简单,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她一句话,就诠释了71年的时光。

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53年,吴雪莉被河南大学聘为外教,教学生英语。从此,留住她的不仅有中国的人情味,更有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初教会话课,吴雪莉发现,学生们并没有因为她是个外国人,就天然地喜欢她的课。照本宣科之下,学生一样感到枯燥,听不进去。

她动起了脑筋。

河南大学校园古色古香,一草一木都别具风情。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吴雪莉突然想到,能不能把会话课和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以此让学生产生兴趣,大胆开口?

她把会话课搬出教室,在校园里让学生用英语来介绍一花、一草、一物;食堂里,她用英语来描述大饼、馒头、面条、米饭;学生们来图书馆借书,赫然发现她就微笑着坐在工位上,想借书?必须用英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