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根本之道,如孔子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谓政治的要义在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实践仁道。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揭示了“仁”是内在于心的道德自觉。但这种道德自觉,主要是后天修养而成的。“克己复礼为仁”即指通过自身修养回归礼义,最终达到“仁”境界的途径。
八常德:义、礼、智、信、忠、廉、和、敬。
在“仁”的总体观照下,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常用大德是义、礼、智、信、忠、廉、和、敬八大理念。
义:“义者宜也”,“义”就是合理、适当、公平、公义。对于个人而言,义要求言论合理,举止适当,待人公平,追求公义。对于政治而言,则要求执政者政策合理,执法适当,分配公平,坚守公义。
礼:“礼者序也”,“礼”就是适度、有序、守礼、守法。礼的根本特性就是讲究规则、秩序。孔子治国的战略方针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中国传统社会讲礼治,现代社会讲法治,都是旨在维护社会的伦理秩序和行为规则。但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必须立足于道德之“仁”,必须合乎仁道。“礼”与“法”都是“仁”的制度之用。
智:是指知识的积累、认知的能力与智慧的运用。孔子说:“知者不惑。”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表象所迷惑。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指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个“智”,为历代儒家所重视,视为五常德或三达德之一。但现代人所谓的“智”,属于认知方法、认知能力与知识范畴,而不属于道德范畴。
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是真实无妄的“天道”(客观规律),“诚之者”是信守这个天道,即所谓“信”。“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践诺、守法,尊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是要求执政者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诚信”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之本、立国之本。
忠:“忠”在古代主要是指为臣之道。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引申为忠于国家、忠于人事,如《论语·学而》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忠”是忠于人事。杜预注《左传》,称“季子忠于社稷,为国人所思”,是忠于国家社稷。今天,“忠”包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等含义,是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