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么,“双主体、双快乐、双发展”的办园理念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柳茹:提出让孩子做“四个主人”后,我们觉得应努力关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从而让教师有抓手,支持孩子成为主人。然而,推进中我发现,搞课题的几个教师做起来没问题,但全员推进特别困难。于是,我就在纠结,为什么困难?因为像我们这个年代的老师,接受的都是传统意义的教育,新时期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我自己换位思考后,最后归因在管理上。那么,在管理中,能不能给教师空间和自主平台,让他做幼儿园的主人?因为只有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只有自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自主的幼儿。于是,我们后来提出了“双主体、双快乐、双发展”的办园理念。
记者:您是怎样一步步支持教师做幼儿园的主人的?
柳茹:2002年有了这种想法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让教师快乐工作。当时想着怎样能够从管理入手,让教师期待着来上班,让幼儿园成为教师向往的家,于是提出“让教师快乐工作,让儿童快乐成长”。提出来后,就纠结到底把谁放前头。那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大家都已经认同由教的主体转为学的主体,“让儿童快乐成长”大家都提过,但没人提“让教师快乐工作”,大家会不会质疑?就这样,这个想法在本上趴了半年,因为觉得无从下手。
记者:后来,这个想法是怎样付诸实践的?
柳茹:我们先从管理上理清楚怎样让教师快乐工作,确立其主体地位。然后从制度改革做起,把当时用“禁止”性语言表述的制度,改成正向表述的制度。比如,“禁止穿高跟鞋上班”,改成“上班要穿舒适的平底鞋”等。因为如果总是跟教师说“不能”“禁止”,上行下效,教师对孩子也会说“不能”“不许”。
接着,我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决策,通过教代会、恳谈会、听证会、金点子建议等充分吸纳教师的意见,使他们在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决策的实施、校园环境的创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他们自治自律的公民素质和主人翁精神。
记者:这些改革都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研究的进行逐步展开的?
柳茹:是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引发了对幼儿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制度、教育评价及校园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的改革。
比如,在建设促进幼儿“自主、自信、快乐、发展”的园本课程中,我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层层落实”的组织机构模式不利于发展教师的自主精神,就尝试建立了扁平式学习型组织,减少层级管理,增加园长与教职工对话的机会,如每学年从一线各岗教师中聘任兼职园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