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着老师走很困难,为什么不试着在前面领着老师走呢?先辟出一条路,大家自然会跟着你走。”经过一轮一轮的深入“诊断”,导师桑国元副教授给曾维义以启发。
曾维义说:“桑教授点醒了我,下一步我准备整合科学力量,在江北区搭建学习平台,将原本割裂的信息技术课堂和活动课程融合起来,以微课和电子教材的形式呈现。”
“以前的专家培训像悬在头顶的探照灯,耀目又刺眼,北师大的老师却像地灯,柔和又照明了前路。”字水中学政治教师刘旺告诉记者,工作坊的学员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并非“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合作协商的关系。
刘旺的导师、北师大副教授张华军说:“之所以叫工作坊,就是因为这里不是课堂,而是老师们的自留地,是思维火花碰撞生发的地方。”
集群研修:“难兄难弟团结起来打群架”
曾几何时,说起教师培训,就像揭开校长张天海的一块伤疤。
张天海所在的重庆江北区诚善中学,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典型的“薄弱校”。
他说:“以前只要一搞培训,我们学校的老师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交流发言的也都是‘骨干’,久而久之,老师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有了畏难情绪。”
诚善中学一名教师倾吐了心声:“大大小小的培训没少参加,收获却不多,台上的专家高在云端,我们却在草间穿行,有多少东西可以落在我的课堂上?我学到的都是零星的知识,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培训如何不再是片段式的‘浮光掠影’呢?”
最让张天海头疼的还是校本教研,“一个学科只有一两个老师,叫我们怎么开展教研活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诚善中学联合猫儿石实验学校、寸滩实验学校等在内的7所学校组成“联盟”,开展包括集体备课、教材试题研究、课后研讨在内的集体研修。这样的集体研修让教师们重燃教研热情。猫儿石实验学校校长张坤戏称这为“难兄难弟团结起来打群架”。
北师大团队入驻江北区之后,对“七校联盟”和有着同样性质的小学“十校联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情况并不乐观。联盟校内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目前仍是弱弱联合,学科教研组内缺乏教师领导者,没有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氛围。校本研修集群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北师大教授胡艳说:“我们选择联盟校作为教师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不求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
根据联盟校的特点,北师大为其量身定做了“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集群建设”项目。在学科的选择上,胡艳也颇费了些思量,“联盟校中英语和体育学科老师不足,水平较差,区教研员也很难关注到这些老师的发展”。最后,结合联盟校的需求,突破口放在了“生本课堂”的英语学科教研活动和“一球一操推广”的体育学科教研活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