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2)

教育动态2018-08-02李天扬老师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主持会议。督导检查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代表督导组反馈意见。各省(区、市)教育部门、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前现场考察了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

教育均衡,北京是怎么做到的?

■本报记者柴葳4月30日发自北京

在北京这样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能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3月,当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签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北京市承诺到2016年明显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时,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或许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为了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北京市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勇气和诚意,北京首次将义务教育均衡指标纳入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

4月30日,从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检查反馈会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期推进会上传出消息,北京市16个区县整体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这是4月27日至30日国家督导检查组对北京16个区县督导检查后得出的结论。

北京是怎么做到的?

“改革的成果要让老百姓感受得到。”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的话,正是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走向和实现路径,即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教育的福祉。

据2016年初步统计,北京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到950亿元,在市本级财政支出中拿出45%,相当于150亿元,主要支持区县义务教育发展。

将市本级与区县经费捆绑投入的措施,在改善学校硬件建设,特别是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保证了每所学校都能达到北京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截至2016年,北京市小学生均经费支出达2.3万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达3.6万元,创历史新高。

教育公平无疑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量级关键词,对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市来说更是如此。在治理择校中,取消“共建生”是块“硬骨头”。在中央单位密集的北京市西城区,仅副部级以上的学校共建单位就有120家。去年对“共建生”一刀切政策出台后,西城区教委与各共建单位逐个谈话、解释政策,实现全区学生就近入学。

其实,从2013年暑期起,北京市教委就开始着手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的改革。次年改革正式推行,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的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正式启用,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每名学生标定属性。不正常的学生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都处于监控中,有据可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