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乡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教育工作,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乡村教师的生活与成长。坚持常抓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科学实施对乡村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主流媒体要广泛宣传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定期分别对坚守乡村学校20年、10年以上并作出优秀成绩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开展教师评选、表彰、奖励工作时,指标分配对乡村学校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优秀乡村教师给予资助或奖励。多措并举有效化解部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依法查处违反师德师风的案件。
(二)完善乡村教师培养制度。依据乡村学校布局科学规划乡村教师培养规模,编制乡村教师需求规划。实施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引导师范院校根据区县(自治县)需求定向培养规模适当的乡村教师。合理确定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小学全科师范生年度招生计划尽快达到2000人左右规模,免费幼儿师范生招生计划稳定在200人左右规模。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师范院校、地方政府、研训机构、中小学校协作培养体系,根据乡村学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三)优化乡村教师配置机制。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全市保持每年招聘1000人左右。指导和鼓励区县(自治县)结合乡村教师岗位特点,放宽招聘条件,优化招聘方式。建立新聘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制度,城镇学校新招聘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时间不得短于2年。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学费代偿制度。乡镇中心小学实行区域内小学一体化管理机制,为区域内村小、教学点提供师资支持。聘请城镇学校退休的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到有需要的乡村学校任教或支教。
(四)加强乡村教师编制管理。教职工编制配备要对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的教职工编制核定要兼顾生师比、班级数、课程设置等因素,确保农村学校基本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课程。寄宿制学校按寄宿学生规模配备生活指导教师,尚未配备的应合理计算教师兼任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相应增核绩效工资总量。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学校可配备和聘请心理辅导员。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各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校布局、生源情况和教学岗位的需要,在现在教职工编制总量范围内,每学年动态调整,并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