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若仁民爱物,便体现出了道。然而,如果有一天统治者要背叛了道该怎么办呢?孔子面对这样伦理的困境时,选择了逃避。而孟子却主张:尊重民众的权利,君主违背了道就该把他推翻,于是便有了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等说法。
由于对王和道的关系处理不同,儒家的《论语》《孟子》在日本受到不一样的对待。据黄俊杰教授介绍,《论语》很受欢迎,伊藤仁斋推尊《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可《孟子》却遭到批判,日本一些儒学者,甚至要把孟子从儒家中踢出去。只因他总是煽动诸侯革命,跟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文化相悖。十八世纪时的学者荻生徂徕又重新加以阐发,提出一个孔子之道是先王之道的观点,认为道是尧、舜、禹、汤、文、武等君主创立的,否定它是民间自然生活形成,掐灭了有可能危害天皇统治的潜在火种,这实际上离道的本意已经越走越远了。
日本学者认为,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
既然同样沐浴儒家思想的教化,日本人眼中的孔孟之学为何与我们所理解的孔孟大相径庭呢?
黄俊杰教授认为,这还要从中国这个文化概念的形成谈起。春秋以后,华夏文化慢慢形成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观念。在儒家经典里,经常贬斥中国四边的文明水平很低,充满了文化唯我论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这种观念一旦传到朝鲜和日本,自然会和当地文化发生冲突。
到了十八世纪,日本国家主体性兴起,很多日本学者认为,中道、春秋大义等文化观念在中国都已不再存在,日本得孔子的中道,实现孔子春秋之旨。所以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它就在日本。儒家经典中很多带有中国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都被颠覆。比如,针对著名的华夷之辨,十九世纪一位阳明学学者佐藤一斋就提出,从人的观点来看,有中心,有夷狄,从天的立场看,则没有中国,没有夷狄。谁真正得到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黄俊杰教授分析说,儒家经典包括两个面向,一是政治认同,二是文化认同,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本土二者是合一的。所以,在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看来,改朝换代只是亡国,如果异族入主中原,就是亡天下。正因如此,明朝灭亡后,浙江余姚的儒生朱舜水,才会想到去乞师日本,在他的心里,大明灭亡是信奉儒家文化的国家出问题了,要找日本这样的文明同类来帮助兴复明朝。
然而,对于信奉儒家思想的日本人而言,政治上自认为是日本人,文化上却以孔孟为精神上的信仰,当《诗经》、《尚书》等经典中,出现类似中国夷狄的词汇时,日本人就会主动去脉络化,将它们从中国文化的背景里抽出来,作为抽象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实体来理解。
儒学已经成为东亚文明的公分母
黄俊杰教授表示,在多元文化并立,中国迈向和平崛起的时代,中心和边缘日渐模糊,我们应该以更开阔的心胸,进行《儒藏》编纂工作,宏观儒学在中、日、韩、越的发展,不再预设中国是中国而其他国家是夷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