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线城市,现在仍处于城市化和发展的初步阶段,短期内还不足以推动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
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特点
二三线城市消费市场按照现代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可细分为四类。
二三线城市为数众多,企业需要从中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和拓展路径。
上面根据经济水平和人口集聚规模划筛选出了中期来看消费市场潜力较大的115个二三线城市,但同一级别内不同城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选择正确的市场切入点和发展路径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选择。
四类城市的消费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
从A类至D类城市,基本的趋势是从现代至传统,厂商所面临的发展空间不同,而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因市场而异。
从D类城市至A类城市,整体消费能力上升,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成熟程度也逐步提高,潜在消费规模扩大,厂商在选择进入城市时应该以ABCD的优先级来考虑。
D类城市还属于传统内向型社会,以传统零售业态和信息传播媒介为主。
而A类城市在消费能力、消费意识、消费设施等方面已经趋近北上广一线城市。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且新兴的数字媒体将会发挥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企业要想对消费者施加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信息传播渠道日趋丰富,新媒体大量涌现,厂商营销方式虽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消费者也容易“信息超载”,因而获取并保留消费者注意力必定会越来越困难。
从D类城市至A类城市,消费规模扩大,信息传播方式也多元化。
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路径大致是沿着D-C-B-A的路线进行。
D-C:城市首先是当地的行政、商业、教育、医疗等中心,制造业还未取得大发展,功能上偏重服务业,市辖区的规模狭小,人口规模有限。随后,制造业的引入显著提升当地收入水平,从而扩大了市辖区的面积,服务业人口占比下降,此过程,为由D类向C类城市转化的过程。
C-B:当收入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提升人们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的核心区逐渐转变为消费的中心,核心区的商业功能进一步加强。
B-A:最终,收入水平的提高与人口的集聚提高城市的生活成本,导致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向市辖区集中,制造业功能向城市周边转移,完成B类向A类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