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2)

观后感2018-08-06李天扬老师

在展览馆看自己年轻时修过的钟表,王师傅脸上露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表情,看着有点儿心疼,文物修复算是和自己的人生对话的过程,更何况是修复的是提醒时间的钟表。在当下修一个钟表只需要一两个小时,而王师傅修一个三元桥却要用整整两天,所以王师傅的时间感与我们是不同的。“钟表的修复,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这份工作真的需要耐心与韧劲儿,就像王师傅说的“只有真心喜欢才坐得住”。

文物修复算是一门手艺。最初对手艺人产生兴趣,是读了汪涵的《有味》。从靖港香干、糍粑再到到油布伞,乡间的手艺人在作坊里日日辛劳,双手在灶台前起起落落,那些我们常怀念于齿间的美味还有儿时的斑驳记忆就此诞生。于是,“手艺人”三字变得刻骨铭心。

但是只讲一群人在坚守一个日渐微弱的手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叶君认为这样调调的片子已经太多,于是他和团队将这部纪录片聚焦在了现实生活,探讨现代人与故宫的关系,既有修复技艺,也有不同性情的人物,还有故宫的生活细节,当然还要有情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出宫”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叶君回答,“这个职业真让人羡慕!还有,故宫的女孩们好有气质啊!”

2016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2)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看各种美剧、英剧、日剧的间歇,或是少看两集手撕鬼子、宫斗、婆媳撕逼、老公出轨的国内剧,花两个小时看看这部三集纪录片,然后,你会被一群人打动,你会感到热血往上涌,你还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所谓最牛x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当仁不让。

这片让我看得热血,可又让我特别特别的难过。因为我看到了师傅们工作地方的狭小局促、工作环境的杂乱、工具随手堆放而没有规范的区域、工作台的拥挤有的甚至在灶台旁、修缮古画工作台放不下只好把长轴画卷的一段放到一旁的材料堆上、徒手搬挪文物、运输文物时的简陋粗糙。不是崇洋媚外,对比邻国日本的文物修复,他们有现代的工作室、宽敞的工作间、搬挪一定戴手套,运输时以搬运木质佛像为例,必须先将佛像全身包覆,然后进行绑缚,再然后放到量身大小的木质框架结构中,再把所有和框架的接触点都垫上缓冲辅料,最后用合适的工具运输,而片里的佛像运输完全裸露、直接绑缚、用还不及佛像一半长度大小的简易小推车。。。

这可是故宫修复,CCTV,应该是代表了现在中国的顶级文物修复生态啊。。。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