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发言稿2018-10-31王华老师

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简而言之,一要实行观念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二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教育上去了,贫困地区的孩子真正走出了大山,全家彻底脱了贫,而且这种榜样和示范作用无法估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三要抓好党建促扶贫。“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医疗、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的保障。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也是一样,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目前,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如何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成效,确保中央的扶贫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走样”,让群众长远的脱离贫困而不是从数据的层面上脱贫致富,就需要牢牢抓住基层党建扶贫这一制胜法宝,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在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上理论联系实际,切实的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可行的扶贫规划。

深入实际是关键。欲速则不达,基层党支部必须要真实的把握贫困群众贫困原因与脱贫能力。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必须深入了解每一户贫困群众的具体贫困原因以及力所能及的脱贫方式。否则空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制定的却是群众力有不逮的脱贫方式,扶贫就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让贫困群众从根源上脱贫。

完善监督机制是核心。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基层党组织能否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而非纸上谈兵。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扶贫工作中,不难发现,决策不民主、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脱贫任务,一味追求在纸上、数据上来体现脱贫成效,导致部分群众“被脱贫”。这就必须正视问题,加强监督,让脱贫政策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为群众提交满意的脱贫答卷。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